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万物皆有情 自入各人心

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14日

   ◎潘玉毅

    一个人的观察若是不够细心,是很难自熟悉的日常中发现风景的;一个人的心中若是没有柔情,也不会在意那些日日见、时时闻的琐事琐忆,更不会把它们写入自己的文章里。由此可以推断,贴着“作家”标签的陈富强是那种观察细致入微且心中满是柔情的人。

   在《万物无尽》出版之前,我也曾断断续续地读过陈老师的另外一些作品,像小说集《此页无正文》,报告文学《铁塔简史》,散文集《后岸书》,全球能源互联网专著《能源工业革命》。也许,从作品的厚度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讲,它们都要胜过《万物无尽》许多。但就一个普通读者的观感而言,《万物无尽》仍是一部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作品。

   壹

   印象中,陈富强老师鲜少在作品中提及他的家人,即便提及,也是点到即止——这给读者一种感觉,仿佛他在酝酿一部关于爱情、友情和亲情的鸿篇巨制,大作完成之前将这些情思都包裹了起来。《万物无尽》则不然,正如北大才女王琳老师所说“《万物无尽》是写陈老师的情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温柔的一面。

   在序言《与植物为邻》里,我们第一次见作者饱含深情地讲他的妻子和女儿,讲他们生活的日常,那种笔触,不是呆板地陈述,而是温柔得像西湖的水一样,一字一句,如微风轻拂,不经意间就打开了人的心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序言可与《牡丹亭》开篇的题辞相媲美,《牡丹亭还魂记题辞》中有“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之语,极其传神地概括了全剧的中心思想,而《与植物为邻》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作者与家人的温馨画面,让人对整本书充满了期待。毫无疑问,这样的陈富强,显然要比他的博学更有吸引力。

   如同序言里所展示的那样,《万物无尽》收录的文章大多充斥着江南元素,山,石,草木,风,河,雅意,也可称之为“故乡元素”。和很多传统作家一样,故乡是陈富强写作的母题。这故乡往小了说就是作者出生、长大的安昌古镇,往大了说,则是绍兴城,是广义的江南。故乡有传说,有故事,有行船,有可以听的绿,有可以静心或洗心的水。

   不过,既称“无尽”,书中除了作者熟悉的地方,也有一些他不那么熟悉的地方,比如济州、釜山、长崎、冲绳。当一个人出了国境,他的故乡也由一个镇子、一座城市、一个省份变成了一个国度,自然而然地,“故乡情”也就成了“故国情”。

   贰

   《万物无尽》共有三辑,第一辑写地方,第二辑写人物,第三辑则为序和评。全书脉络清晰,体例分明,极易辨认。

就内容而言,第一辑“大地之上”所写的地方以江南风物为主,为主但也不是全部,比如鼓浪屿、张家界、洛阳、九寨沟、螳螂川就不是。细心的读者当可发现,作者是个有心人。正因为有心,每每忆及陈年旧事,总觉得往事如昨,故乡就在眼前;正因为有心,不管去到哪里,总能与那儿的物与景生发共鸣。无论是在乌镇、西塘、周庄,还是在茅家埠、梅家坞、普陀山,作者与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相遇,都给人一种老友久别重逢的感觉——云淡风轻之际,与彼此有关的回忆纷至沓来,有时哂然一笑,有时满腹情思俱在心头。

   第二辑“时间之下”九成内容与人有关,这人既有古往今来的名士,亦有身边的至亲之人。以前者为例,作者写人却不执着于事,透过纸上流转的淡淡笔意,我们隔着几十年、数百年的光阴看到了徐渭,看到了茅盾,看到了木心,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前辈文人,当然也看到了作者慕先贤遗风心中涌起的那股“思齐”之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莫言、贾平凹、文洁若、叶文玲、迟子建等当代名士。因何要写他们,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交代,但是我的脑海里萦回着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的影子里看到另一个人的影子,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瞧见另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参考答案吧。不过,这辑文字里真正让我动容的还是《纪念日》和《最后一个老裁缝》,《纪念日》写的是父亲和母亲, 《最后一个老裁缝》写的是奶奶,作者未曾动用煽情的文字和华丽的技法,然而读者阅读的时候却有种“语语沉痛”的悲怆,也就在此时,我忽然明白了白居易因何会说“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

   第三辑则如辑名所言“前序后评”,前半部分是作者为他人写的序言,后半部分则为他人阅读作者书籍后写下的感想。如果粗粗一观,我们或许会以为作者不曾摆脱文人诗酒唱酬的传统,然而细读之下当可发现,这些序言语句凝练而有深度,叙说质朴而显真诚,字里行间充满了推荐、鼓励之意,当能为作品增色不少,同时也可见得他的良苦用心。评论则是一面镜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观镜以知不足”。

   叁

   作者在《万物无尽》的序言里谦称:“收录本书中的一些作品,无非是记取一时一事的感受,也许没有多少文学上的价值,但是在我心里,它们和我的孩子语儿一样,一颦一笑,都是最美的。”以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它们不仅美,还很可爱,值得一读再读。

   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少数,《万物无尽》里有很多文章都满足文化散文、大散文的概念——“从宏观的历史中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化的视角去进行情感解读”。显然,文化散文的文化不是说行文必须引经据典“掉书袋”,大散文的大也不在于其篇幅有多长,而在于其内容、情感和气场。若以山峦比文章,陈富强笔下的千峰竞秀兼有“雄浑”“秀丽”诸般特点,他让江山秀色添了几许豪迈,让极地冰原多了几分温婉。于是,同样写一个地方,同样篇幅的文章,你会发现他纸上的符号总是更加吸引人一些。

   在陈富强笔下,未通公路以前,船只是安昌古镇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所有江南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随着平直的公路修进村里,随着路上车辆的增多,它们基本已无作为。但是,这个世界,改变的不止有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家园会变,人的精神追求也会变,也许,很多年以后,大地上的事物连带着我们记忆里的一切都将物是人非,再不是从前的模样,此时,唯有文字能承担使命,为我们固守一方原初的山水,守一颗赤子般的初心。换而言之,事、物、记忆会随着人而消失,亦会随着文字存世。一部《万物无尽》,是情与理、今与昔的对照,亦是作者心灵史的截取。

   记得宋人苏轼的《后赤壁赋》里曾有这样两句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也许,当有一天,你懂得了变与不变,懂得了放弃和坚持,也就懂得了作家陈富强。

  • 上一篇:文学寻根之旅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