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刻骨铭心的高原记忆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26日

  ◎冯祥定

  我于1927年12月出生在河南博爱县一个贫苦家庭,在我几岁时父亲就病逝,1942年,母亲也在饥寒交迫中离世,哥哥参军后,15岁的我就成了“孤儿”。1945年8月,八路军文艺宣传队走进我们村,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激发了我抗日救国的激情,于是踊跃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太原战役、临汾战役等,在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胜利的同时也牺牲了许多战友。我在部队先后担任华北野战军18兵团61军第82师545团排长、连副指导员等职务,由于在战斗中表现良好,1947年3月,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一顶帐篷成了干群连心桥

  我于1952年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四川省阆中中国人民银行秘书股,在阆中工作和生活了7年多后,于1959年调到甘孜州炉霍县工作,任县财政局局长。

  1960年9月,县上抽调我到四区罗科马乡任工作组长,和四区副区长巴头、罗科马乡副乡长罗比组成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发展集体经济、巩固合作社发展、安排好群众生活、搞好社会治安。

  罗科马乡海拔高,地域面积广,农牧民居住分散。我们刚开始在独木寺办公,但后来发现要想在游牧民集聚地罗科马乡开展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发展牛、羊、马等畜牧业,我们不能在一个固定地点办公,工作组必须要跟群众在一起,才能真正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工作做到位。因此,我们便开始了艰苦的帐篷生活,帐篷生活有三怕:大风、大雨、大雪。

  雪域高原的冬季,经常狂风骤起,积雪被卷得像沙漠风暴一样,天地蒙蒙,分不清哪里是路面,哪里是悬崖,“鹰嘴岩”、“鬼招手”这些地名都是危险的代名词。牧民一年要迁场两三次,每次迁场都要翻山,工作组也跟牧民一样逐水草而居,牧民迁场到哪里就跟到哪里。195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风雪交加,我们的帐篷被吹倒,大家齐心协力将帐篷撑起后继续睡觉,到了深夜,厚厚的积雪压垮了帐篷,第二天早上大家都是从帐篷里爬出来的,幸好没有人员伤亡。如果遇到晚上下暴雨,我们的鞋子常常被水冲走,即使在天气暖和的时节,雨水仍然很多,早晨起床我们的棉被全是露水,因此,我们工作组的干部大多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那时候,我在罗科马乡工作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县上,一般都是去参加会议,马是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长期面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景致,感到有些乏味时,领略一下回县城的路上的美景,看看马鸡、野兔、群猴等野生动物,甭提有多兴奋,这些野生动物成了我一路上的旅伴,虽然我们随身都带有枪,但谁也不想伤害它们,因为它们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为鼓励农牧民群众加入合作社,我们坚持深入农牧民家中做动员工作,面对有些群众对加入合作社不理解、不支持,我们经常需要耐心细致、来来回回做多次宣传解释工作。由于许多藏民不会汉语,我们就为农牧民背水、捡牛粪、磨青稞,动员觉悟高的同志参加工作,直到农牧民都同意和满意为止。当看到农牧民因为我们开展的工作而改善了生活,不再住又冷又潮湿的帐篷,听到牧民称赞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想到我们能够把党的关怀像彩虹一样挂在草原的天空和播撒在牧民的心里,便觉得自己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抗震救灾共产党人冲在前

  1973年2月6日晚,刚吃过饭,外面风很大,孩子们出去玩了一会儿就回家了。雅德乡卫生所张传会医生在我家过年,收拾完后大人们坐在衣柜旁闲聊,大女儿靠着墙玩耍,小女儿和小儿子依偎在我们身旁取暖。突然,窗外树枝在风中猛烈地摇曳并伴着隆隆巨响,地下似有一条龙在穿梭,大地猛烈的左右摇晃,房梁屋架吱吱嘎嘎,玻璃器皿碰击有声。等反应过来是地震时,已是墙倒屋塌,我们都被埋在了废墟里,被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孩子,我大声地呼喊孩子们的名字,除了大女儿没有回应外,其余的人都回应了。不到两分钟,财税局局长何德荣、副局长李怀仁等邻居们都陆续赶来了,我家里爱人和大儿子受了重伤,可怜的大女儿被救出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我抱着大女儿悲痛欲绝。当我从废墟走出来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让我完全惊呆了,大风吹得墙土漫天飞,整个城市一片狼藉,已分不清哪是房屋哪是路,完全是一堆废墟,耳边是大人、小孩的呼喊声,人们扶老携幼,惊魂未定地奔向大街。那天,天下着雪,我的心也犹如天气一样冰冷,但是头脑里只想多救点人,于是立刻和同志们去搜救被困的干部群众,我们分工合作,一边打着手电筒到处搜寻,就地开展自救,即使双手鲜血淋淋也不愿停下一秒。地震后,没有食物,我们就从废墟中挖粮食,拣垮塌物作燃料,妇女煮饭照顾家人,男人架设电线、搭帐篷、修建简易房,互帮互助共度难关。

  炉霍县发生7.9级强烈地震的消息见报后,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对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特别是党员干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大批的解放军、医疗队和各地救灾人员火速赶来,相继在废墟上支起帐篷,展开救灾工作。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来,空军部队出动了飞机空投物资。那一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一切灾难面前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可依托的力量与靠山。

  灾后,坚强的炉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擦干忧伤的泪水,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在废墟上重建新家园。40多年过去了,炉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个明珠般的崭新炉霍璀璨夺目屹立在康北高原上,作为一名亲历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真切感受到危难时刻是共产党人擎起了一片天。

   我在甘孜州工作了30余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穿过了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走过了混乱动荡的文革时期,经历了与家人生死离别的大地震,想起牺牲的战友与逝去的女儿,深感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历经苦难,晚年逢盛世,对党和国家总是报以赤诚之心,虽有风有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

  • 上一篇:小说连载|南山
  • 下一篇:马尼干戈,散落的名字像流淌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