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寻见最好的虫草——“虫草采挖微纪录片” 融媒创作经验谈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5日

阿萨沟虫草采挖点上帐篷如繁星点点。

部分主创人员合影。

“草民”的喜悦。

  ◎本网记者 肖宵 文/图

  随着我州各县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继成立,我州融媒体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策划意在记录我州州、县级媒体探索融媒发展路径的经验和做法,引出有益的思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为我州融媒发展事业建言献策。

  四季之风吹过,雨雪沐浴大地。春华向往着秋实,而冬虫则依恋着夏草。冬虫夏草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跨越动植物两界的名贵食药材。作为四川藏区最大的虫草主产区和交易集散地,——理塘县因其海拔高、冬虫夏草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被人称为“金草之乡”。在理塘县乃至周边地区,虫草采集历来是农牧民群众增收主渠道,是助力脱贫的有力抓手,每年都有来自县内外逾3万多群众在132个点上同时进山采挖。近年来,理塘县在虫草采挖季节全程提供“牧羊式管理”,有效保障了虫草采挖规范进行。

  2019年4月至7月期间,甘孜州委宣传部指导甘孜日报社和理塘县融媒体中心以“滚动式直播+深度报道+微纪录片”的形式,从微观视角出发,对虫草生长过程进行镜头解读,跟踪拍摄该县乡一家四人进山采集虫草的过程,以点带面记录“三万虫草大军”进草山、搭帐篷、挖虫草的场面,全方位展现“冬虫夏草”采挖、交易、销售过程,从虫草采挖营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销售市场的火爆场面透视理塘政府对虫草采挖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网络电商发展促进虫草销售形成新模式,挖掘这份“高原馈赠”带给农牧民的现实作用,最后将现场转至则由“虫草山”转到“课堂”,展现出学生才是“最好的虫草”,勾勒出藏区人民脱贫奔康梦照进现实的过程,从微观之处探寻“采挖虫草”的宏观意义。

  此次融媒创作是甘孜州主流党媒和县级融媒体联合,首次采用4K高清技术拍摄,真实纪录冬虫夏草生长过程,展现人们采挖交易虫草实际情况,较为全面展现冬虫夏草的也是讲述藏区人民对脱贫奔康美好向往的多维度微纪录片。

  创作过程

  在甘孜藏区,数百年来,围绕冬虫夏草的采挖、加工、销售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周期性“职业”,进而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甘孜藏区独特的“虫草文化”。严格意义上讲,仅靠一次季节性的光影记录,是不能完全展示雪域高原上“从人与自然抗争到万物和谐共生”波澜壮阔历史的。但受到创作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市(州)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几乎不可能实现拍摄大型纪录片的要求,但通过多维度微纪录的形式,却能够大大提升制作效率和传播速度,以点带面式的记录下“虫草传奇”的吉光片羽,将甘孜州社会化治理成果真实展示,并抛砖引玉式的引起国内外专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农牧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思和讨论。

  理塘县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冬虫夏草产区,是甘孜州最大的冬虫夏草交易集散地。要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冬虫夏草的故事”,在四川,找不到比理塘更适合的地方了。

  2019年4月初,甘孜州委宣传部时任宣传部长相洛,策划由甘孜日报社康巴传媒中心(新媒体中心)和理塘县融媒体中心(当时单位挂牌名为理塘县电视台)共同用多维度微记录片的形式,对理塘县多措并举保障群众在“虫草季”增收的情况进行报道,同时记录下一年一度的“雪山淘金盛会”。

  随后,甘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洼西彭错与理塘县委书记格勒多吉、县长郑显峰进行沟通协商,决定成立由理塘县委宣传部部长夏进孟任组长,甘孜日报社肖宵、李娅妮、余秋林,理塘县融媒体中心贺银军、龙瑛、黄威、叶仁伟为组员的“虫草采挖微纪录片”融媒宣传摄制组,并聘请成都春光映画公司张伟、凌小柯、杨庆3人共同参与拍摄。加上场记、场工、收声等10名工作人员,摄制组已达到20人。

  ●4月23日,理塘县发布2019年进山时间安排通知,规定当年全县各片区群众和外县各地“采草人”于4月30日至5月3日期间,分批次按规定地点进山采虫草,位于城东新区的交易集散市场将于5月1日正式开市。

  ●4月28日,夏进孟带领摄制组在理塘集结,具体商讨拍摄宣传方案。决定在具体操作中,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都秉承的一个核心原则是“真”——用真材实料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用真情实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用真实画面记录下此前从未公诸于世的理塘虫草完整的采挖销售链。

  ●4月29日,摄制组在理塘县城和曲登乡、村戈乡、奔戈乡、禾尼乡走访调查,挖掘故事,确定拍摄主角。经过实地考察,确定了呈现“采挖—销售—运输”三个环节的表现形式;选取禾乡境内的森根龙巴、阿萨沟和曲登乡阿加沟(理塘境内最大的虫草采集点),其中一处虫草山交易市场,城东新区交易市场,顺丰快递寄送点,县城一餐馆为拍摄地点,禾尼乡岭戈村牧民斯郎单珍一家四口,拉波乡虫草商人曲珠他,90后电商四郎作为主线人物,进行拍摄记录。当天下午,摄制组制作出拍摄脚本,同时确定,在拍摄微记录片的同时,便抽出专人运用新华社现场云开设网络直播间滚动式发布信息,每日拍摄剪辑短视频通过抖音、微博发布,撰写消息、通讯选取相应时间节点发布信息。

  当日下午,摄制组拍摄下斯郎单珍来到禾尼乡政府办理虫草采集证,并在集镇购买进山用品的镜头。

  ●4月30日,长达两个月的理塘县虫草采挖季开始了。还未到早上7点,摄制组来到禾尼乡森根龙巴采集点,记录下无量河边各地的“雪山掘金人”驾车和摩托排成长队进山的场面,并通过网络直播间、微博、抖音发布相关信息,“理塘虫草采挖季”开始的信息成为甘孜热词。但此时原本选定的主角斯郎单珍却并未在其中,经过调查,发现其因“痛风”病发作,正在家中休息。

  “男主”就这样“撂挑子”,还怎么继续记录?第一天的拍摄就遇到不可控的情况,令人始料未及。摄制组立即与禾尼乡政府工作人员沟通,来到“男主”家中了解情况。当日下午,经过妹夫多吉的耐心劝告后,斯郎单珍答应休息一天后,和家人一起到阿萨沟采挖虫草。这段意外,被摄制组全程记录,成为采挖虫草的“前奏插曲”。

  ●5月1日,劳动节小长假开始,也是摄制组跟随“淘金者”正式进山的日子。当天开始至5月4日,摄制组9人携带高清摄像机、无人机、LED灯以及一些列辅助设备,在阿加沟冬虫夏草采集点跟踪拍摄斯郎单珍一家四口采挖虫草与就地交易的过程,记录下“采草人”在雪山上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4天里,记者们和牧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4K高清方式拍摄下冬虫夏草的生长过程,见证了牧民采挖到“雪山下最亮丽那抹金黄”时的喜悦,记录下理塘县建立党建引领“支部+” ,进行“牧羊式”跟踪服务推进虫草采集依法治理的生动实践,也真实感受到牧民们躬行大地、爬冰卧雪、顶风冒雨采集虫草的艰辛,遭遇了斯郎单珍在售卖过程中经历的“丢草风波”……

  而在和“掘金人”们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却反复听到异口同声的期盼—“不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进山挖草”,“最好的虫草在学校”!根据这一信息,摄制组当即对拍摄方案进行调整,决定增加斯郎单珍小女儿所在的理塘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为拍摄地点,记录下藏区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主题做进一步升华。

  来自拉波乡的商人曲珠他,在采集点的临时交易点将斯郎单珍一家采集到的虫草尽数收购,运送至城区再次交易。5月5日,摄制组跟随着这些“还沾着泥土的虫草”,来到摄制组在理塘县城东新区虫草交易市场,拍摄记录下2019年“头草”的交易情况,并捕捉到了藏区特有的虫草交易“袖筒议价”场面。

  ●5月5日至8日,摄制组在理塘县城拍摄“90后”电商四郎,通过微信平台、淘宝网店等接到订单后,在城东新区大量收购新鲜虫草,并快速发货的过程。第一次在理塘记录下冬虫夏草的“生长—采挖—销售”的全过程。

  ●5月9日,摄制组“兵分两路”,在城区各学校和曲登乡阿加沟虫草采挖点分别进行拍摄。当日下午,微纪录片前期摄制部分完毕,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微纪录片不同于微电影,不能提前预制“剧本”,只能根据脚本和拍摄实际情况,撰写相应文案。因此,后期制作的第一步,便是制作文案。

  ●5月9日至20日期间,摄制组拍摄到的海量镜头分类整理,反复斟酌提炼主题,推演确定故事线,通力配合撰写出纪录片解说词,将高原藏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冬虫夏草的食药用价值、群众采挖销售过程,甘孜州、理塘县在社会综合治理层面的务实举措和实际效果等整合浓缩在不足2500字的文案中,并确定片名为《寻觅最好的虫草》。

  ●5月20日至6月3日期间,摄制组依照文案,精心剪辑制作该微纪录片,并先后两次用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对理塘县境内的雪山、湖泊、草原进行了大范围延时拍摄和航拍。

  ●6月4日至7月20日,摄制组将制作好的微纪录片呈送各出品单位审核,其间按照各级领导意见先后进行10余次调整,最终“定稿”。

  ●7月25日,甘孜州本土制作的首部4K高清纪录片——《寻觅最好的虫草》,在理塘县仓央嘉措诗歌节开幕前夕通过微信平台、微博、抖音、腾讯视频网、今日头条客户端全网投放,为数以万计的观众呈现出真实的冬虫夏草,真实的理塘,真实的藏区。

  传播效果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各个媒介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深入,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渠道越来越便捷,选择性和互动性也越来越强。此次甘孜州在策划“虫草故事”融媒联动宣传初期,便本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前瞻布局,打造新闻精品,按需服务受众”的原则,确定了分层级梯度发布报道的方式。在微记录片《寻觅最好的虫草》摄制前、中、后期,通过“直播+微信公众号图文结合+电视网站播出”的形式,分阶段多平台梯度在甘孜日报康巴传媒微信平台、新闻客户端、圣洁甘孜新闻客户端、甘孜州十八个县(市)融媒体中心相关微信平台、微博、抖音号等投放信息。据统计,此次系列报道共计推出图文报道20余条、微视频15个、深度文字通讯1条、电视长消息5条、电视专题片1个、滚动直播1次、精品微纪录片1部,报道分批次见诸报端、电视、网络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超过200万次点击量(阅读量),10000余条正面留言评论,以“高原马术之乡的虫草盛宴,5·1玩转天空之城”为主题的直播报道超过10万人点击,“云端下的第一根虫草破土而出”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微记录片发布后,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康巴卫视、凤凰卫视、深圳商报读创APP等中省媒体先后转载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全网已有超1000万人次观看微纪录片。目前,该纪录片仍作为城市形象推介片,在理塘县千户藏寨仁康古街宣传大屏上滚动播出。

  各方评价

  此次融媒体联动宣传作品推出后,获网友、观众以及媒体同行一致好评。网友@岭卡西留言说:“感动,最好的虫草在教室里,加油啊孩子们,甘孜州的未来需要你们。”网友@妞说:“终于知道冬虫夏草怎么来的了,涨姿势!”网友海云则表示,“国内外医疗机构对冬虫夏草抗癌功效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其所含的腺苷(冬虫夏草素)及冬虫夏草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强力的抗肿瘤活性。这部纪录片披露了一些此前从未见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冬虫夏草的食药用价值。”网友@吴增荣表示:“可以预见,冬虫夏草这种高原厚土孕育出的珍稀本草,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同一区域媒体,甘孜州电视台给予本次融媒体联动宣传高度评价,相关人员留言表示;“摄制组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及策制力量,精心制作的专题纪录片一经“破茧出壳”,就、给本来还算平静的甘孜荧屏投入一颗‘重磅炸弹’。资料、解说词、电脑特技,几乎每一个片中元素,都在瞬时引起观众评说和媒体的讨论,这次跨界合作尝试也带给全甘孜州推进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样本。”

新华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相关新媒体部门负责人也对此次融媒体宣传做出高度评价,称该部微纪录片是“甘孜州各媒体联动推进媒体融合,完成的一次从拼数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的创新尝试。”

  经验总结

  理塘县幅员辽阔,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虫草山气候多变,拍摄环境极其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制人员运用4台4K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历时超过两个月拍摄下超过5600个画面,并最终将其剪辑成为一部时长20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实属不易。而整个过程由甘孜州委宣传部指导,州、县媒体联动进行,在拍摄过程中成功实现“全媒体联动分阶段发布信息”,堪称甘孜州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次开创性实践。

  实践出真知,磨炼长才干。对微记录片的摄制过程和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为推进媒体融合创新提供“范本”。

  坚持内容为王。微纪录片是在纪录片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纪录片适应融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收视心理和碎片化阅读习惯而做出的短而精的改变,是融媒体时代的产物。与传统“鸿篇巨制”的纪录片相较而言,《寻觅最好的虫草》立意同样深远, “微”主要体现在成片时间较短,其选题的“平民化”、主题的“个性化”。除此之外, “微”还体现在具有更容易传播。融媒体时代,受众更加渴求非正式化、片段化的内容。该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策划和摄制团队在经过充分的前期调查后,便围绕受众需求精心策划,拍摄制作“硬核”视频内容,因此纪录片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在具体摄制中,团队注重每一个镜头,留心每一次沟通,狠“抠”每一个字眼,狠“抓”每一个细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纪录片艺术创作规律,采用“穿梭”——倒叙——插叙的螺旋式叙事方式,以多元视觉首次从经济、生态、医药学方面多维度呈现“冬虫夏草”。其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如电影一般的画面质感,直抵人心的配音文稿,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全片最后,通过“采草人”的内心语言,将场景从采挖销售虫草现场迁移至学校课堂,用类比方式使全片主题从“冬虫夏草”到“人”的升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情感共鸣点,唤起观众对甘孜藏区的向往,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

  坚持创新为要。在此次融媒体联动宣传的过程中,州委宣传部指导州、县媒体在创作形式、发布渠道、互动体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从2019年4月29日起至2019年7月20日期间,摄制组便采用“滚动式直播+深度报道+微纪录片”的形式,对采挖销售“冬虫夏草”这一藏区特有的现象进行全景式报道,推进跨平台的渠道融合和技术融合,在甘孜州连续“制造”网络热点。在具体拍摄制作微记录片的过程中,外在注重一个“新”字,在形式、角度、互动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例如在拍摄中首次以4K高清制式,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合理运用“导拍”模式,大量使用大范围延时拍摄、主观视角拍摄、运动拍摄等特种摄像方式都是围绕创新在做文章;内在注重“真”和“情”,注重真材实料的信息传达,注重与用户形成情感共鸣、思想认同,例如在拍摄中跟随斯郎单珍辗转跋涉5小时采挖到今年的第一根虫草,记录他和商人曲珠他之间因误会产生矛盾,乡镇工作组到场调解的过程,撰写文案时向多名医学专家求证冬虫夏草食药用价值,都是“求真”的创作过程。该微纪录片及系列产品在创作和发布过程中,通过入眼、入脑、入心的创新式传播,建立起用户的价值判断共同体和情感传递共同体。传统电视媒体需要在节目制作理念、节目制作语态、节目制作流程、节目评价体系等整体架构上向互联网领域的产品运营学习,利用既有手机APP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分析和用户痕迹,把握既有受众需求,开发潜在受众群体。

  坚持以人为本。融媒体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此次推出以微纪录片微主体的融媒产品,完全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员保障的角度上看,此次创作充分考虑资源整合与人员习作,在体制机制和生产流程上注重个体创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分别从甘孜日报社、理塘县融媒体中心抽调精干力量,并外聘技术团队,组建集团作战、分工明确的融媒摄制组团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内容生产的能力。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此次创作从传统纸媒的生产、传播方式中“跳脱”出来,以受众、用户的需求度和满意度为出发点,深入一线记录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虫草采挖过程,用具体人物故事让这种青藏高原上的“神秘物种”跃然荧屏,同时把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梯次进行发布。


  • 上一篇: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