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年味记忆

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22日

      ◎方华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旧日乡村的年味儿应是从腌晒咸货开始的。

      进入腊月,村里人家穷也罢富也罢,多少都要腌制一点鱼肉,以备过年。溪头塘口井边,时见剖鱼杀鸡宰鸭的媳妇婆娘们,那忙碌的身影,脸含的喜悦,都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快乐喜庆之年即将来临。那经过腌制的鸡鸭鱼肉一只只、一排排地挂晒在屋檐下、山墙头,在冬日阳光下显示着富足,也散发着诱人的味道,让那个年代一年四季难见腥荤的我们这些乡村孩子馋涎欲滴。

      腌制咸货的同时,村里家家户户也都相继开始揾糖果。村庄中也自始至终弥漫着香甜的气息。自家地里起的山芋,在大锅灶上煮熟,榨出汁,被熬成糖稀,然后倒入炒熟的炒米、花生、芝麻等,搅拌、压模、分切,就制成了一块块香甜四溢的爆米塘、花生糖、芝麻糖等。小时候,家里揾糖果是从头到尾一直守候在一旁的,山芋糖稀一熬成,就急不可待地用一根筷子搅起一团解馋,那种醇厚的甜,至今难忘。揾好的糖果,是年内招待来客的必备品,更是孩子们的零食。有的人家糖果揾得多,保管得好,可吃到来年入夏。

     临近年边,就要开始写门对子了。不像现在,春联有印刷品。那时的乡下,春联都是各家在公社供销社里买回一张张大红纸,按各道门的大小宽窄,裁成一条条,由家中识字的人书写。家里无识字的,就请村里的文化人到家书写。这些书写好的门对子不只是贴在门扇上,家里的灶台、碗橱、水缸、水桶、米仓、猪舍、鸡笼等通通都被贴上,一片红色的喜气。

      记得那时的大门对联大多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抓革命东风浩荡,促生产形势喜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感谢共产党”“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类。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饭前是要放鞭炮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村中此起彼落,也能听见邻近村庄热闹的鞭炮声,把乡下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吃完年饭,长辈会给我们孩子发压岁钱,乡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在压岁钱上体现,我收到的压岁钱总会比妹妹们多一些。临睡前,父亲会将大门栓也贴上一条红纸封门,大年初一开门前会先在家中燃放一只大炮竹,然后撕开红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初一,在劈劈叭叭的鞭炮声中,母亲会给我穿好年前就请裁缝在家做好的新衣新鞋,一拍我的屁股,我就一溜烟地跑出房门。先给长辈磕头,再去给相邻的大爷、二叔之类亲戚拜年,然后乐滋滋地和几个妹妹数着手里崭新的长辈们包的压岁钱。

     食不知味地吃了早点,就和小伙伴们在村上挨家挨户地拜年,一圈回到家,所有的口袋都被糖果之类塞得满满的。

     年内,村里的小伙伴们时常聚到一起,互相将装在口袋里的炮竹拿出来,或插在雪地里、或埋在泥堆里、或装在盒子里……玩出百般花样,虽炸得大人们不得安心,却不闻一声呵斥。

     现在,为了保护环境及消除安全隐患,各地相继禁燃烟花炮竹,童年时放烟花的快乐与喜悦已成记忆。

     而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不断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也在变化。但不知怎的,那贫瘠年代里的乡下年味却在我心里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对旧日年味的回忆或许更能观照当下,生发感慨吧?


  • 上一篇:年是一棵树
  • 下一篇:雅砻江畔年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