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献给大地与故乡的歌谣

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08日

     作者围绕童年的生活,回忆故乡和亲人,主题却是成长成熟。在《黑暗里的爱与光》中,作者谈到父亲意外去世后,“除夕夜,母亲的眼泪比别人家的笑声还要多。我们在她的泪光中吃着简单的年夜饭,屋外鞭炮声噼里啪啦响着,烟花在夜空盛开。可这一切热闹于我们看来显得特别冷寂和空洞,仿佛它总在提醒我们,生活里有着一个多么巨大的缺失。”支撑作者走出黑暗岁月的,是书籍和文学。通过读书,作者变得更加自信,“灵魂的殿堂里就有了爱和光亮,有宽容与接纳。”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乡愁的另一种书写,虽有哀愁,却不颓丧;对故乡虽有怀念,但无执念。在书写家庭变故、个体成长的同时,作者也给我们铺陈出一幅恬静的乡村田园画卷。如今,故乡的人情物事早已渐行渐远,但作者觉得故乡变得无法言说,你在不断远离它,又在灵魂里越来越渴望重新接近它。

    “它背靠青山,筑在两条溪之间,房屋只以石头作墙,以木头为梁,以瓦片当顶。先人们以朴素的方式营建家园,以黑、白、灰的线条勾勒村庄最初的雏形。先人们节制着色彩,拒绝更为艳丽的修饰,他们知道自然会以自己的笔墨添上鲜亮的颜色。”这是青年作家徐海蛟儿时的故乡。彼时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城镇化的浪潮在华夏大地已是蠢蠢欲动,但乡村仍然保留着原初的状态。那些鸡鸣犬吠、瓜棚豆架和父亲的叮嘱、母亲的唠叨,给我们的少年时光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比徐海蛟年长几岁,因此他津津乐道的故乡,很容易引起我们这些中年人的共鸣。所不同的是,在徐海蛟十二岁时,父亲因意外亡故,母亲勉力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这让他的少年时期多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愤懑,也让他的成长多了许多曲折。徐海蛟在散文《万物带来你的消息》中写道,“父亲,你猝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父亲对徐海蛟的影响刻骨铭心,“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

     按照徐海蛟的说法,“一个完整的故乡,并非只是地理上的名词,它是筑在心灵上的温柔之地。我走回故乡,并非返回出发之地,我的出发之地已然沦陷。”诚哉斯言,我们所有人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我们所念兹在兹的只是儿时故乡的回忆罢了。时光是健忘的,但大地记得每一个来过的人。徐海蛟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山河都记得》包括“父亲”“正在消失的故乡”等十六篇回忆体散文,是一本探寻人生来处,致敬山河岁月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围绕童年的生活,回忆故乡和亲人,主题却是成长成熟。在《黑暗里的爱与光》中,作者谈到父亲意外去世后,“除夕夜,母亲的眼泪比别人家的笑声还要多。我们在她的泪光中吃着简单的年夜饭,屋外鞭炮声噼里啪啦响着,烟花在夜空盛开。可这一切热闹于我们看来显得特别冷寂和空洞,仿佛它总在提醒我们,生活里有着一个多么巨大的缺失。”支撑作者走出黑暗岁月的,是书籍和文学。通过读书,作者变得更加自信,“灵魂的殿堂里就有了爱和光亮,有宽容与接纳。”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乡愁的另一种书写,虽有哀愁,却不颓丧;对故乡虽有怀念,但无执念。在书写家庭变故、个体成长的同时,作者也给我们铺陈出一幅恬静的乡村田园画卷。如今,故乡的人情物事早已渐行渐远,但作者觉得故乡变得无法言说,你在不断远离它,又在灵魂里越来越渴望重新接近它。

     全书由回忆开始,至追念结束。这是命运之书,二十六年等待后,作家以文字为永逝的至亲铺就一条重生之路;这是坦诚之书,作家以至诚笔触写下一代人的颠沛流离,写下少年的羞耻与哀伤;这是和解之书,越过千山与人海,在文字里放下成见,与生活言和;这是一阙生命的深情吟唱,爱与痛,生与死,暗与光,交织成奔涌的长河。本书文字真挚素朴,深邃悠长,堪称献给大地与故乡的歌谣。


  • 上一篇:历史是各种人性力量的总和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