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汉字里的智慧与精彩

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04日

       有一个成语叫:熟视无睹。用来说人们对天天打交道的“汉字”的态度,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也无须加以深究。然而,作为媒体人的林之,却发现汉字中隐藏着许许多多值得破解的信息,值得挖掘的秘密。于是,他一头扎进汉字中,对汉字展开了追根溯源的探索。于是,便有了这本《一字不识》。通过作者的梳理解析,那些洋溢在汉字中的智慧,跳跃在汉字中的情趣,闪烁在汉字背后的精彩,生动地走向读者,从而让人们更加热爱汉字,崇敬汉字,珍惜汉字!

      《一字不识》一书由“春天里的一枝花、心有灵犀、窗上的古风、苔深不能扫”等四辑组成,作者或从一个个独立的汉字入手,或从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入手,探寻汉字起源、发展、演变、转化的历史踪迹,探究汉字的本义及其寓意、引申义、多重义。作者用详实的史料,生动的例证,带领人们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通过《一字不识》列举的汉字让人知晓,是古人们丰富的想象,成就了汉字形神兼备的特质。作者在“初始的太阳”一文中,就对“元”字进行了一番解读。作者指出,在甲骨文中,“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侧面的人影,头顶上一横或两横,遮住了一切”,也就是表明“第一、开始”的意思;而其中的短横,又寓意着“脑袋”。正因为此,才派生出了“元首、解元、会元、状元”等代表“第一”的词语。而在“蟋蟀鸣秋”一文中,通过作者的梳理,才恍然大悟:“秋”的甲骨文,居然是一只蟋蟀,“有触须、长足,背上还有翅”。大家知道,蟋蟀是暑生寒亡的动物,而“秋”正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从而蟋蟀成为“秋”的指代、“秋”的化身。由此可见,古人是何等聪慧,何等富有想象力!他们不但创造了大量的象形字,而且审时度势,对汉字的本义加以转化,满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际交流的需求。

       阅读《一字不识》一书的篇什,品读作者对汉字的拆解,不难看出,是古人们大胆的创新思维,赋予了汉字情趣盎然的意蕴。如在“举起你的右手”一文中,作者对“父”字的追溯:“最初的父字,没有丝毫权力的影子。甲骨文清楚地画着一只手、一根棍子。棍子或粗或细,或拿或举,显然是在干活”。干活,就是劳动的人,强壮的男人。“直到一千多年后,在《说文解字》里,才给这根棍子加上了权威,说,这是一个父亲在执杖教训子女。”“父”的本义,由劳动的人转化为了如今的意思!在“古人的梦”中,我们明白,甲骨文中的梦字是“左右一张床,一个人,一只眼睛。”人躺在床上睡觉,自然会做梦。古人就是如此地大胆创新,才造出了千古流传的“梦”字来!在“空了以后”一文里,作者分析道“空是穴字下面加个工字。穴即洞,寓意为“空”,而“工”,则代表是人造的“穴”。二者组合,就创造出一个“空”字。应该说,没有大智慧,没有创新思维,哪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汉字出来呢?从一个个汉字横空出世的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出,创新,早已经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基因深处!他们用创新,丰富了汉字;他们用创新,让汉字的运用维度发挥到了极致!

       在《一字不识》一书中,作者以“字”为媒,呈现汉字多维度的精彩。阅读《一字不识》会发现,解读汉字的来龙去脉,不是作者唯一的目的,作者还想借汉字为媒介,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字文化!如这篇“句芒迎春”一文,作者从“狗”字的另一半“句”着手,对“句”身上所承载的丰富多彩一一加以了解析。作者指出,“句和勾,古代是通用的。句,古代文献里出现这个字,读音多为gou”;接着,作者还揭秘道:“百家姓里有句姓。传说句姓的始祖曾经是朝廷的句芒官,掌管森林原野。这是一个世袭的官职,后代便以句芒这一官职为姓。后来又加以简化,改为句姓。”又如在“‘它’是一条蛇”中,作者指出,在甲骨文中,“它”的写法像蛇:一条长长的尾巴,一幅弯弯曲曲正在游动的样貌,三角形的蛇头尤为突出。后来,“它”被借去指代事物,久借不还,只好在给“它”加个虫旁,变成“蛇”,而“它”则完全失去了本义。这样的解读,让人实在是大开眼界。小小的汉字中,居然隐藏着那么丰富的精彩内涵!汉字文化,的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值得认真研习、传承、弘扬、光大!

  • 上一篇:人淡如菊
  • 下一篇:这是有理想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