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他用音符诉说高原情深

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25日

记藏族作曲家阿金

阿金与藏族女歌手郭瓦·加毛吉。

阿金在指挥中。

阿金在老家屋顶上。

     “故乡歌舞的沃土,哺育我成长;康巴丰厚的文化,给予我无尽的创作灵感。在长长的岁月里,我的创作总是表达着藏民族天然的精神和情感。”阿金的一席话深深刻进了记者心里。

       阿金,藏族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创作出《一个***女儿》、《走出大山》、《毛主席派来好门巴》、《打青稞》、《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等系列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文 阿金/供图

      小扎巴加入文工团

      10月10日下午,康定的天气微冷,情歌大酒店茶坊内,阿金受访的热情却十分高昂。

      时间回到1944年。这一年的藏历四月初四,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尼斯丁麦色村,在村头郎尼家的牛圈里,阿金出生了。在父母的关爱下,阿金无忧无虑成长着。然而,到了1947年,无忧虑的生活戛然而止。

      当年,刘文辉宣布起义,所有部队全被收回整编为人民解放军,作为部队的一员,阿金的父亲必须离开。从此,阿金、母亲和姐姐的生活陷入了窘境,好在乡亲们接济才勉强度日。迫于生计,母亲只好把阿金送进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当小扎巴,因为寺庙会给扎巴布施300元左右的小藏元。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始终没有消息。临近解放,母亲带着姐姐住进了城里,阿金出了寺院,留在外公身边继续学经文。学习之余,阿金喜欢用黄泥土捏小动物,大人们见了,常夸他会成为出色的塑像大师。渐渐地,凡是眼晴见过的东西,阿金都将他们一一重塑。时间久了,屋子里堆满了塑像,许多人还专程前来参观,其中包括阿金的表舅。作为有名的唐卡画师,表舅一眼看出了阿金的艺术天赋,当即提议让阿金学唐卡画。

      除开玩黄泥土,阿金还“客串”起民间艺人的角色。那时候,乡里有一位叫热增的民间艺人,他能歌善舞,深得乡亲们喜爱,可他总是外出且数月不归。每当这时,阿金就开始唱跳,给大家带来欢乐,于是很多人认为阿金以后会吃歌舞的“饭”。

     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一切。1958年7月,甘孜州文工团到乡城演出,由于是乡城历史上第一次上演专业性质的演出,人们奔走相告,翘首以待。到了演出那日,因为下雨,演出只能在县委小礼堂进行。阿金和伙伴们相互踩在肩头上,从窗口朝里望,看着美妙的舞姿、形状各异的乐器,阿金十分激动,以致夜里失眠。几天后,文工团完成乡下巡演在县休息,好友江春跑来找阿金,说是文工团要招收学员,邀约阿金一起去考试。

      虽说一见生人就腼腆,想起前些天看到的舞姿和乐器,阿金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他和江春来到文工团住地,一个当官摸样的人,在地板写上“1234567”,要他俩读。江春险读成汉字读法,好在阿金按音乐老师教过的音节,一口气读完。当时,阿金还是个胖小子,文工团不怎么满意他的身材。

     几天后,考试结果揭晓,阿金被拒之门外。好在江春以“不收阿金,我也不到文工团”找领导谈条件,加之阿金手指修长,可能在乐器上有一定前途,文工团最终答应招收阿金。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阿金和江春就要面对困难。因为不赞同孩子去文工团,江春被赶出了家门,阿金被班主任、母亲和外公轮番劝说。可阿金实在不愿放弃,直接使出杀手锏:他告诉家里人不同意就永远不回来。听闻此事,文工团工作人员被阿金和江春的态度感动,团长王忠请乡城县时任妇联主任谢玉芳前往两家做工作,江春和阿金才终于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加入了州文工团。

     勤学苦练迎来处女作

    1958年8月15日,乡城县的干部群众依依不舍送走了文工团,14岁的阿金也就此告别故乡,踏上了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从乡城到州府康定,一切都是陌生的,经过学习整顿,阿金进入紧张的调练阶段,接受舞蹈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实践证明,阿金确实不适合跳舞,只好改学二胡。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到一年时间,他已初步掌握了二胡演奏的相关技巧。

    1960年,团里派送阿金到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班进修。在学院里,他刻苦努力,虚心好学,仅在一年时间里,就能独立演奏难度较大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赶集》等。与此同时,他的汉文知识、其它乐理知识等也有了较大提高。

    1961年,阿金返回文工团。由于文工团要到西藏昌都地区演出,阿金即刻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工作。演出结束后,阿金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大家认可。同时,阿金也认识到,要和乐器打交道,得一专多能。于是,他开始主攻中胡、中提琴等乐器。

    1965年以后,文工团开始分队下乡,贯彻“乌兰牧骑”精神,这再次锻炼了阿金。当时,队员们在专业演出外,还结合形势自编自演节目,加上前辈们的鼓励,年轻人的创作积极性很高,阿金也准备学写歌曲。可他不敢对别人说,更不好意思请教。

     阿金所在的小分队到炉霍县斯木乡演出,随他们下乡的还有一支医疗队。在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不少农牧民群众得到了医疗救助,一时间,“毛主席泽仁登巴学!共产党泽仁巴学!(万岁之意)”的赞美声传遍斯木乡。目睹这一切,阿金心中涌动着一阵阵难以言喻的激动。

     一天,在作曲家杜培钟那里,阿金见到一本《词刊》,其中《毛生席派来的好门巴》的词深深吸引了他。他当即借下《词刊》,反复背诵,就连作者也背了下来。凭着一腔热情,他利用体息时间,躲在麦堆里搞创作,两个上午后,他为《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谱了男女声二重唱的曲。

    随后,阿金找到王忠团长,颤颤兢兢将曲谱递了过去。王忠眉头紧锁哼起了歌,哼了一会儿,王忠突然满脸笑容拍打阿金的肩膀,并叫格桑曲批和古鸿珍试唱。在优美的歌声中,在人们的称赞中,阿金的处女作正式诞生。

    不久后,《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便在藏区乃至全国流行,并被中央广播电台作为重要节目录制播放。1997年,甘孜州“乌兰牧骑”进京演出时,《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仍受到欢迎和好评,直到2007年,还有歌手将歌曲制成MV收入演唱专辑。

     音乐创作成了人生珍贵留存

     处女作的成功,使阿金与音乐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音乐创作成了阿金一生的追求。他说音乐创作不仅是立身的根本,更是美在世间最珍贵的留存。

     1980年,阿金进入我国少数民族最高学府中央民族学院作曲班学习,接受较为系统的作曲理论教育。对此,有人说这为阿金的创作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阿金却说这让他深刻领悟到俄罗斯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的名言: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

     因此,在后来的创作中,阿金总是表达着藏民族天然的精神和情感。为礼赞藏汉民族天长地久的深情厚谊,他创作了《一个***女儿》;为表达改革开放让雪域人民走出封闭大山,迈向时代新的里程,他创作了《走出大山》;为分享金秋高原上劳动人民的丰收喜悦,他创作了《打青稞》;为鼓舞开发西部的建设者们,他创作了雄壮有力的《康巴人之歌》。

     采访中,阿金专门提到了《一个***女儿》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应藏族女歌唱家雍西要求,阿金为《一个***女儿》的歌词谱曲。一开始,阿金先默记已译成藏语的歌词,见歌词有浓郁的藏族民歌体手法,他决定用藏词谱曲。大约过了两个月,文工团到泸定县采风创作,一天早晨,阿金终于“抓住”了他期待已久的音符,他顾不上穿衣,急忙找到纸笔开始记录。不到五分钟,他就谱好了整首曲子。

     阿金表示,在创作《一个***女儿》过程中,自己明白了“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道理。同时,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说,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56个民族像一个***女儿,齐心协力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几十年的创作岁月中,阿金早已盛名远扬。据统计,他先后创作发表了800多部(首)音乐作品,创作的文艺作品获得国际级奖1个、国家级奖7个、省部级奖18个,成为了国内知名的藏族音乐人、中国著名藏族作曲家。同时,他还先后代表藏族艺术家赴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参加艺术节。但一路走来,阿金从未沉醉在荣誉中,更从未止步于眼下。正如他所说,要想在中华民族当代音坛上立足,前面的路还很远。

     作为州民族歌舞团老一辈的成员,阿金直言六十年里,歌舞团创作出了一个个喜闻乐见、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他感到由衷的高兴。阿金希望,年轻一辈能牢记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继续扎根基层挖掘更优秀的作品,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再添新功绩。

     采访最后,阿金补充道:“到了今天,我庆幸自己无怨无悔。因为,我曾用心灵感悟,为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不懈怠地谱写着我心中壮丽的乐章。同时,我也要感谢党和组织,把我从懵懂的小喇嘛,培养成作曲专业人才,让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 上一篇:我的红色之旅
  • 下一篇:丹巴十三角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