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那些远方的诗句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李倩

康定、泸定,巴塘、理塘……一路风景之中,常有一些诗句跃然脑中,似乎急切地从千百年前的故纸堆中跳了出来,在此找到它们的归宿。甘孜,是这些诗句的家园。

借问酒家何处有

海拔4200米,被低沉厚重的云层包裹着的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上,一位身着绿色骑行服的骑友变道逆行,前方是理塘县禾尼乡冷戈村所波大叔的驿站。我看不到这位骑友的神情,但能感受得到他那种喜悦、温暖的心情。

在川藏线上行驶,一路可以看到很多骑行者,他们戴着头盔、包裹严实,车后架上放着驮包,里面装着他们的换洗衣物和修车工具。常常会到论坛里看骑行者的帖子,一边艳羡他们拍出的美丽风景,一边敬佩他们的勇气与毅力。沿318国道从成都至拉萨全程2166公里。共需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2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12座,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10条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危险。他们说,“当你置身于景色壮丽的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时,你会觉得这样的冲动是值得的。”

所波大叔在骑行圈里非常有名,论坛里随处可见所波大叔的身影,他家的黑色藏獒,还有管饱的牦牛肉炖土豆。见到所波大叔时,我竟有种追星小粉丝的冲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所波大叔与雪山、峡谷一样,是远处的风景。所波大叔,全名叫索朗贡波,今年已经65岁了,黑黑的,瘦瘦的,一双眼睛像是装进了整个毛垭大草原,深邃而辽阔。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每个月有6000块的退休工资,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继续“折腾”。

理塘距离巴塘有178公里,骑友们无法在一天内骑行到巴塘,他便动员家人建起了“所波大叔骑行之家”。50块钱住一晚,包早晚两餐。实在骑不动了,一个电话打来,所波大叔的摩托车便开了过去。他说,骑友们不容易,要让他们吃饱睡好。

走进骑行之家的房间,眼睛立即被墙上五颜六色的留言、T恤衫、照片和旗帜吸引。“我为土豆牦牛肉而来”“推车的都肾虚”,我被这五花八门的留言逗得扬起嘴角。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却在相同的地点写下他们的话。这些文字的出现本身便能让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餐厅”有一张长长的桌子,应该是特意打制的,占满整个房间,估计可以供三四十人同时用餐。而“客房”则像是大学宿舍,一张张上下铺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共有108张床位。所波大叔为骑友们准备好一张床,更是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窗里的百姓真诚质朴、充满善意。

人们常说骑行去拉萨是一次朝圣之旅,其实无关宗教,更多的是在找自己。而所波大叔与他的骑行之家,则是人们在川藏线上最温暖的邂逅。

白云生处有人家

住在云里是种什么感觉呢?

下了车,揉了揉眼,甚至把指甲用力握进肉里,确信这不是梦。高山,峭壁,峡谷,大河。云雾缭绕中,一幢幢红白相间的藏式楼房如同一粒粒珍珠玛瑙,镶嵌在绿树掩映的悬崖峭壁上。

甲居藏寨!甲居,意指“百户人家”。一般一户人家居住一幢寨楼,听说,每一座寨楼都有属于他们的名字。远远望去,藏寨从大金河谷底层层叠叠向上攀缘,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孑然独立,一直延伸到卡帕玛群峰脚下。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以白色为主色调的藏式楼房如散落的珍珠,又像是夜空的繁星,错落有致。这些藏式楼房一般有三层,也有四层的,房檐是红色的,外墙则被刷了白色、黑色、褐色的颜料,底层最大,逐层内收,顶层有四个角楼,那是经堂,上面插着藏族特有的经幡。这些色彩明快、层次分明的寨楼如同一个个虔诚的佛教徒在盘腿诵经,随风飘动的经幡则似乎在一遍遍地吟诵着六字真言。

头戴“巴惹”、衣着艳丽的桂花,如同云中的仙子。长袖、坎肩、百褶裙、靴子,黑色的底子上绣着各种花朵,暗底亮色,红花绿叶,仿佛把整个春天都穿戴在了身上。“巴惹”上的花穗随清风摆动,为整个人增添了灵气;而佩戴的银饰、垂铃,则让她行走时被一片清脆悦耳的银铃声包裹,衣袂翩翩、环佩叮当。

她是甲居一村的党支部书记,更是大家的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后回到甲居,第一个开起了客栈,村民们在她的带领下纷纷搞起了旅游接待。

桂花带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来到一户村民家。一路上遇到的是悠闲迈步的青牛和硕果累累的核桃树、苹果树。这户人家是一幢三层小楼,石木结构,底屋是家畜圈改成的车库,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二楼天井旁的房间被改成了客房,白色欧式木床,带有流苏的台灯,马桶,淋浴,梳妆镜应有尽有,同行的伙伴笑着说:“这漂亮的倒像是结婚的新房。”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有精美的花纹,红、黄、蓝、绿,各种明亮亮的颜色把整个寨楼装饰得富丽堂皇、美妙绝伦,爱美的我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奇怪的是,不知是否因为我们身在云中,沾染了仙气,镜头下的我们也如藏寨姑娘一般,巧笑倩兮。

二楼阳台上晾晒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那颜色与寨楼的门楣相互映衬,终于明白,原来门窗上的颜色是甲居人用勤劳的汗水浇灌而来,他们用着心安,看着亲切,当然,也带着期盼。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的诗句让大渡河、泸定桥变得家喻户晓。

返回康定的途中,我们一行人特意绕道泸定,去看一看那座桥。

泸定桥是康熙年间修建,历史上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13根碗口粗的铁索便是一座桥,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底链上镶着木板供人行走。桥长103米,宽3米。

站在桥头,一阵寒意袭来,忽然明白“铁索为何寒”,不仅仅是因为寒铁本身透着森森寒意。寥寥几根铁索造就的简之又简、摇摇晃晃的桥,桥下是湍急的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这桥,单就走在上面,就令人不寒而栗。想当初,红军飞夺泸定桥之时,桥上只剩了几根光溜溜的铁索,桥上的木板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对岸又是敌军的严密布控,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桥上有人穿着红军服装拍照,躬身,握枪,注视着对岸。我仿佛也被他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岁月。那时的红军,被围追堵截,当时的情况是不想办法渡河,只有死路一条。

1935年5月,红军长征来到四川大渡河畔安顺场。72年之前,甚至同样也是在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数十万大军来到这个地方,准备渡河北上,没想到全军覆没。对于历史,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陌生。蒋介石决计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畔。

由于安顺场只能靠渡船运送军队,渡河能力有限,军委决定迅速夺取上游的泸定桥。能否胜利夺取泸定桥,成了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那是一场多么惨烈、多么义无反顾的战斗啊。22位勇士作先锋,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后续部队跟在后面,边铺木板边冲锋。眼看着到了东桥头,可敌人又放起熊熊大火……真真是枪林弹雨、火墙密布。可红军硬是冲过来了,穿过了滚滚浓烟,跨过了滔滔河水,走出了“石达开第二”的诅咒。

长征,惨烈无比却又催人奋进的长征。走一遭泸定桥,耳畔除了河水拍击两岸山石的声音,似乎还有当年那场战火的硝烟,有不屈的军号声。

那些远方的诗句,诉说着甘孜人的善良、勤劳和勇敢,我相信,那些深入骨髓的精神特质会让甘孜人写下更多温暖、壮丽的诗篇!





  • 上一篇:家书中的平安
  • 下一篇:守望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