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永不褪色的文学梦

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10日

在《贡嘎山》杂志的三十七年

1984年甘孜州文联成立大会。

1984年甘孜州文联成立大会。

2018年贡嘎山杂志社藏汉文笔会会场。


     ◎列美平措/文 《贡嘎山》杂志社/图

    《贡嘎山》杂志藏、汉文版作为甘孜州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两种文学刊物,自创刊以来,为甘孜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作家,为我州文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9年4月,《甘孜州精品文艺创作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文艺精品创作成为州委、州政府文化建设重要工作之一。在时代的呼唤下,在文学艺术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做到为时代立志、为民族立魂、为人民立言、为甘孜立传,成为了摆在甘孜州广大文艺创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贡嘎山》杂志汉文版200期到来之际,特刊发贡嘎山杂志社编辑、社长、主编、副编审列美平措的回忆文章,通过《贡嘎山》杂志的发展历程,见证我州当代文学创作发展、繁荣的足迹,抚今追昔,憧憬我州文艺创作的明天。

      正式分配到《贡嘎山》杂志社(1982-1984)

     在等待分配的半个月里,我虽然还没接到去刊物的通知,但我已经常去张央老师家里上班了,当时《贡嘎山》杂志的房子正在修建当中,尽管有意西泽仁常来帮忙,《贡嘎山》杂志只有张央老师和刘天寿两个人,刘天寿管后勤,正在修建房屋。通联地址在州文教局,张老师经常将稿件拿回家里工作。他将一大摞稿件给我,让我试着开始学习编辑。面对着各种稿签、二页纸、作文本、白纸等纸张书写的诗作,我一时真不知道怎么下手了。我自己只是个初学写作的人,生怕把别人的东西改坏了,于是就把改成的诗抄在另一本子上,拿给张老师看,他笑了,说我太小心,还鼓励我大胆地改,改错了也没关系。

      终于等到分配派遣单下来了,经历了一点波折。在毕业志愿里,我填过愿意到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当时州委宣传部门一心要我,但我还是很坚决地要求去贡嘎山杂志社。临近分配的前一天晚上,当时主持分配的父亲还最后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既然贡嘎山杂志社要我,我还是去基层单位吧,父亲非常理解并支持了我的选择,因为他知道我对行政工作没有任何兴趣。

      1982年8月底,我和同时分配、调入杂志社的范桥蓉(西南民族学院78级藏文专业毕业,任藏文编辑、)、帅琼茹(从巴塘县调入,任会记,)一起到刊物报到,姚福康(拥登嘉措、中央民族学院78级汉语文专业毕业,任汉文编辑)去道孚老家还没来报到。刚刚修好的一座两层带阁楼的《贡嘎山》杂志办公楼里,一切都空空荡荡,所有的办公用具都需要添置。我和帅琼茹、范桥蓉及一位当时的临时工一起,拉着架架车去公主桥的家具厂搬了七张办公桌、去杂货店买藤椅、去文教局搬稿签杂物(那时刊物的主管单位是州文教局),一直在家里办公的张央老师终于在刊物成立两年后,有了一个真正的办公场所。此后两年,基本上就是我们几人,加上当时聘请的藏文刊物审稿邓珠娜姆老师和搞后勤基建工作的刘天寿。1983年3月龚伯勋从《甘孜报》汉文编辑部副主任职上调入我刊担任主编,意西泽仁从州委宣传部调入担任小说编辑,这样就有了贡嘎山杂志社汉文版历史上最完整的一套编辑班子:主编龚伯勋、副主编张央、小说编辑意西泽仁、散文评论编辑姚福康、诗歌编辑列美平措。当时龚伯勋老师信心满满,他说大家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好好地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他鼓励意西泽仁成为优秀的小说家,鼓励姚福康成为最优秀的评论家,鼓励我一定要成为优秀的诗人。(在1983年有两项活动,一个是参加四川作协的青创会,一个是10月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讲习班,主编龚伯勋要做到一视同仁,我和姚福康只能选择一样,我选择了讲习班,他去参加青创会。在讲习班,我再次与老同学吉狄马加相遇,还有倮伍拉、蒋永志、索朗仁称等,名单里有阿来,最后临时有事没能参加成这次活动。大家一起近两个多月,学习并参观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许多地方,这次活动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历。)

      后来因为筹备甘孜州文联,张央老师和刘天寿调到州文联筹备组工作,意西泽仁脱产到四川省作协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后正式调到四川省作协,在《四川文学》主编任上退休。1984年,黄定坤(嘎子、西南师范学院77级毕业)从康定中学调入担任小说编辑、贺志富(紫夫)从康定县商业局调入担任出纳兼发行,龚伯勋调到四川法制报担任编辑部主任。1985年,岑琴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毕业分配来到刊物,马淑湘从州幼儿园调入担任藏文编辑,姚福康、范桥蓉调走,罗松向秋从炉霍县文化馆调入担任美术编辑,高相惠从德格调入担任出纳,此后我刊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人员的稳定。

      州文联成立及第一、二、三届贡嘎山杂志社笔会(1984——1992)

      1984年,州里决定文化和教育分家,由文教局分别成立州文化局和州教委,同时成立甘孜州文联,原在州文教局分管文化的副局长翁日加负责筹备州文联的工作,张央老师和刘天寿也去参与筹备州文联的工作。

      我们也在筹备,这就是《贡嘎山》杂志创办以来的第一次笔会。根据当时我州作者的创作情况,编辑们商议决定搞一次笔会,这次笔会以小说创作为主。当时我州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很多从学校出来参加工作的年青作者都很喜欢诗歌创作,创作水平也还不错,而且还活跃着很多的文学社团,散文写作的人也不少,唯独就是小说创作始终在作者人数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刊物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当时发表和写过小说的所有作者都进行统计,并发出了参加笔会的约稿信,并决定1984年8月在康定姑咱镇林业管理局招待所举办首届《贡嘎山》笔会,通过近一年的准备,检视作者来稿情况确定了18位作者(一名女作者)参加首届《贡嘎山》笔会,他们是仁真旺杰、高旭帆、胡杰、刘富贵、王浩东、宋涛、格妮措、杜仁信、王方霖、刘述义、孙浩东、牟子、朱长安等,郭昌平参加了开班后有事走了,给我们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

      1984年8月,首届《贡嘎山》笔会正式举办,州委副书记陈开华、州委宣传副部长曾达瓦专程从康定来到姑咱参加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根据18位作者的创作水平,我们每个编辑负责6名作者。黄定坤是正牌的小说编辑,我们就将当时基础比较好的六位作者交给他负责,中间水平的6人由姚福康负责,因为我平时对作者要求很严又不怕得罪人,就将基础较差的6人全部交给我来负责。贺志富作为作者参加并负责会议的后勤工作。

      我们面对面与作者商讨稿子,从作者最初的构思谈起,挖掘作者的生活,讨论小说中的细节,不停地看稿和改稿, 水平较高的很快就完成了第一篇小说,经过编辑们的讨论,达到我们要求的就予以通过,鼓励作者继续写第二篇。记得最早完成第一篇小说《夜过卡桑渡》的是当时还没发表过任何作品的高旭帆,胡杰完成了他的电报式语言的小说《玲儿响叮当》,接着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仁真旺杰也完成了他的小说。

     而我负责的几个作者就要困难一些,一稿稿地改,一稿稿地看,却始终不能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平。有位老作者手里拿着三枝笔,对我发着牢骚:“你看嘛,这枝笔写不出来,这枝写不出来,这枝还是写不出来。”八十年代的作者们,远比现在的写作者们要认真得多,自尊心也强得多,如果笔会结束都不能完成一篇作品,对于那个年代的写作者们,确实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常常给作者们增加压力,二十天的笔会二十天的饭,要对得起单位的支持,也要对得起我刊的饭钱。经过二十天的改稿、讨论、学习,大多数作者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最多的完成了三篇,尽管有两位作者是最后勉强完成。通过这次笔会,很多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有的作者经历这次笔会后,感觉自己的确没有写作的能力决定从此放弃文学创作,改变自己的爱好,还真有人后来在史学方面作出了成绩。

      在我们召开第一届笔会后,甘孜州文联也在1984年9月27日成立了。为显示州委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重视,主席由一名副州长兼任,所以第一任甘孜州文联主席是当时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州长李德厚,常务副主席是翁日加。鉴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张央、邓珠拉姆、兰文品等非常有名的作家、艺术家只是被安排成为常委。会议都同我后来参加的所有这类会一样,大同小异。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为来宾跟随甘肃甘南州文联一起来的著名诗人伊丹才让,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比兴,让我们耳目一新。还有就是在文联成立的晚会上,我写了一首一百多行的朗诵诗,年轻时的激情和不懂事故,讽刺了当时不懂文学胡乱指挥的领导,我用四川话朗诵到一半后,上气不接下气,黄定坤接着朗诵完了全诗,年轻人为我们的勇气鼓掌,年纪大的则为我们担忧,这的确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隐患。

      1984年参加文代会,至今仍旧在继续写作的作家,到今天已没有多少了,只有意西泽仁、嘎子、贺志富、郭昌平、贺先枣、桑丹、窦零、牟子、杨国平、徐澄泉等至今仍还在写作。张央、白峡、邓珠拉姆、土登吉美、仁真旺杰等都已故去。

      自1984年第一届《贡嘎山》笔会以后,很多人离开了刊物。1984年黄定坤调来刊物担任小说编辑,贺志富也调来担任出纳兼发行,1985年后,姚福康调走,此后几年都是我和黄定坤在编刊物,没有主编、副主编,州委宣传部文艺科长扎登负责代管刊物,实际上就是黄定坤我俩管起了贡嘎山杂志社汉文版的所有编辑工作。1987年,贺志富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并转干,我们就让他参加散文的编辑工作。1989年底,黄定坤调到重庆《中国市容报》,贺志富接替小说编辑。直到1995年陈光文调进,都是我和贺志富两人编辑刊物。

     《贡嘎山》第二届笔会在1986年召开,通过两年的努力,很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我们的作者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经过广泛筛选通知了30位作者参加这次笔会,除了多种原因无法参加的,那一届笔会基本聚集了当时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这次笔会仍然在州林管局招待所举办,为了让作者们互不影响,作者们到州卫生学校借来课桌,两人一间、一人一桌,贡嘎山杂志社为大家提供稿签纸,可能因为我们的稿纸太好了吧,作者们都是最后定稿才用贡嘎山的稿签誊写。

       笔会分成三个组,黄定坤负责小说、贺志富负责散文、我则负责人数众多的诗歌组。

       第二届笔会产生了很多的好作品,高旭帆继续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创作出短篇小说《山吼》;章戈·尼玛也写出了《婚夜》、《会首》;仁真旺吉、孙浩东等也写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诗歌创作更是涌现出桑丹、窦零、杨国平、徐澄泉、谢国林等很多优秀的诗人。

       在第三届笔会召开前一年,州文联在泸定举办了一次省内市州文联的交流会,我给当时的文联领导翁日加出点子,把甘孜州的文学作者组织起来,借这个交流会搞个小型的笔会,他采纳了我的意见,并由我通知州内参加笔会的文学作者。于是,我通知了康定的窦零、陈光文、冉仲景、毛桃、岑琴,姑咱的欧阳美书、陈思俊,雅江的阿措、泽仁达娃、梅萨,乡城的格绒追美,炉霍的彭丽,泸定的袁飞、赵朝斌等。其他地方也来了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重庆晚报的李元胜、《红岩》杂志的刘阳,还有泸州、南充等许多文学创作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同甘孜州的作者们一样,后来大都成了各地的文学领军人物。

       在相隔六年后,1992年,贡嘎山杂志社举办了第三届笔会,依旧在姑咱,依旧在老地方,只是我们在担心,这次笔会之后,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召开笔会。尽管有许多的担忧,笔会还是热热闹闹开班了。又是一批年轻的作者,从州级各单位,从雅江、甘孜、炉霍、乡城等县,还是写诗的作者较多,只好让诗作者中能写小说或散文的作者分流去到小说组或散文组。冉仲景到了小说组写出了《好瓦》《头帕》两篇不错的小说,陈思俊在散文组大谈他的起承转合,阿措应该是最后一次参加文学活动了,通过自学努力,后来到南开大学当了教授。为了让更多的作者能参加笔会,姑咱地区的10位教师和学生,不住宿不吃饭,每天骑车或步行来参加活动,他(她)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勤奋创作,如今蒋超、康亮芳、秦敬、唐明钊等都已是各大学的专家教授了。贡嘎山杂志社也千方百计想办法,让更多的作者来参加笔会,这次笔会就有了四十多位作者参加。

       贡嘎山杂志社,1980年经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刊,1981年出版汉文试刊2期,藏文试刊1期,1982年汉文正式出版季刊,藏文半年刊,到本期汉文已整整200期了。藏文也过了100期。我从1982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贡嘎山杂志社至今,参与了总第2期的校对和第3、4期合刊的编辑工作,也就是说除了前3期,我参与了创刊以来的所有编辑工作。无论是已经退休的,还是现在在这个单位工作的,没有任何人比我在这个单位的时间更长。作为一个37年的老编辑,在200期到来之际,有必要将贡嘎山杂志社的前前后后,告诉所有关心过贡嘎山杂志社的朋友们。

       艰难岁月(1993年至2011年)

       1993年以前,当时主持刊物工作的副主编马淑湘想退休,她找到我,让我参与贡嘎山杂志社领导的竞选,因为当时担任主编必须是中共党员,我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参加民主竞选可以,但必须是竞选主编,如是副主编,我就不参加民主选举了。经过州委宣传部同意,我参加了竞选,并以7比1的绝对优势当选贡嘎山杂志社主编。

       文学热闹的时代过去了,虽然《贡嘎山》杂志一直是财政全额拨款,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办刊经费一直没有增加,8期刊物只有不到4万元,员工们更是除了每月8元的奖金外,没有任何的额外收入。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想了各种办法,找老板,找合作,《贡嘎山》杂志只有主编,没有社长这个职务,我想到下海去闯海南的胡杰,给他社长这个头衔,他为我们提供经费,就这样单位员工,每月增加了100元的收入,又和《甘孜报》的记者们合作去县上拉专版等。这时《贡嘎山》汉文版只有贺志富和我两个编辑,作者队伍也严重萎缩,下海的下海,当官的当官,很多作者都不写东西了。九十年代初,全省公开出版发行的汉文刊物,只有《贡嘎山》还是季刊,其他的都办成了双月刊了。为此我和几个热爱写作的作者商议,请他们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于是我聘请欧阳美书为编辑部主任,聘请冉仲景、陈思俊、李东辉为编辑,李东辉还兼任出纳。同时,我鼓动文联常务副主席翁日加成立了甘孜州文联姑咱地区文学学会,作为州文联的直属协会,由欧阳美书担任会长,将我州的康定民族师专、卫生学校、财贸学校、工业学校、林业技术学校等几所大中专学校的师生组织起来,办文学社,搞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为我州青黄不接的队伍续上了一口气。为节约成本,我们跑印刷,当时康定县印刷厂还不具备印刷刊物的条件,我们想各种办法,为节约成本将刊物拿到康定县印刷厂印刷,终于在1994年将   《贡嘎山》杂志汉文版办成了双月刊。我们每个人都尽心为作者服务,给来稿作者回信改稿,为节约成本及补贴几个特邀编辑,想出了来稿中附上1元人民币就必回复的办法,引来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来稿,除了回复作者外,我们还用这些经费,办了一份《贡嘎山诗歌报》,这个报纸出版了四期,在校园诗歌作者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被《诗刊》杂志一次就选载了八位学生的诗歌作品。

       从培养我州基本作者着手,同时我们还关注全国各地的作者,在刊物上专门开辟了青年作家作品选这个栏目,发表了许多当时还名不见经传,而今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作家作品。

       1995年,因欧阳美书下海经商,陈光文调到刊物担任编辑,聘任编辑部的工作就此结束,虽然时间短暂,但为《贡嘎山》刊物,为我州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1995年后,我们对于《贡嘎山》汉文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版,欲以更加灵活的青春气息,给刊物找出一条生存路子,但印刷、纸张、发行、人工的快速增长,仅有的那点办刊经费越来越不够了,我找到当时的常务副州长刘永富,请他解决办刊经费。在州里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刘永福给我们增加了一万元,还不纳入预算,年底才由财政补给。即使这样,经费仍然不够,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卖刊号的事我也干过,只为能够节约印刷费,为此也让当时的文联领导两次陪我在省新闻出版局作了检查。那几年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一味的强调要把刊物走向市场,这也给财政上找到借口,经常说让我们自负盈亏,为此常常与财政的人产生矛盾。我和陈光文去找成都的书商合作,想通过他们的渠道,让杂志走市场发行的路,1998年《贡嘎山》第一期就是这种尝试,这期也是《贡嘎山》创刊以来印得最多的一期,1万5千本杂志,最终还是没有赚到钱,最后处理给三渠道的反而还收回了一些印刷费。之后,我又与书商合作,出版了1998年2、3期合刊的雅文萃,在没用单位一分钱的情况下,我俩把工资全都赔了进去,还是没能将刊物带出困境。我们的种种努力,也被省新闻出版局的期刊处长徐登明看在眼里,他让我不要乱闯,要找认真做文化的公司合作,他建议我们与远近文化公司的杨君伟联系,看能否找到合作的方法。经过1999年的再次努力,我们自身实在无力完整的将刊物办下去,2000年开始与远近文化公司合作,2000年第1期出版了《贡嘎山西部人文地理》,我们都感觉刊物还不错,但远近公司觉得市场收效不大,第2期起改成《贡嘎山西部观察》,1999年,在我再三请求下,州委宣传部批准我辞去主编职务,任命陈光文为主编,但遭到陈光文的坚决拒绝,交了一张假条到成都去了,我又代替他坚守了一年主编的职责。2001年州委宣传部任命贺志富为主编,与远近文化公司的合作仍然继续进行,六期的印刷费用有了着落,刊物为全彩页,我们每期编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稿件,稿费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其他版面只能让给别人了,以“贡嘎山”(西部观察)为名,文化、经济、旅游、西部开发等内容为主,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努力保持着甘孜州的基本文学队伍不散,每期都发表一些小说、散文,我的诗歌栏目,除了基本的作者外,每期都推出一个重点作者的组诗作品。

       在全国期刊整顿中,各地的期刊纷纷被砍掉,《甘孜报》都被砍掉一个刊号,藏、汉文报纸共用一个刊号的情况下,我们最终还是保下了甘孜州仅有的两个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刊号,为我州保住了《贡嘎山》杂志汉、藏文版两个刊物,在全省仅有的十家文学刊物中,甘孜州占了两个。

      2012年至今

      直到2010年,州委常务会作出纪要,让财政支持杂志社的办刊经费,《贡嘎山》杂志由州里自己来办,并通过考调解决编辑力量不足的问题,尹向东和雍措通过考调进入贡嘎山杂志社。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贡嘎山》杂志汉文版由原来的纯文学刊物改版为文化综合类刊物,在印刷、纸张及编排上,实行了全彩版印刷。2011年底,贺志富年龄到了退休,州委宣传部原部长毕世祥和州文联常务副主席格绒追美与我商议,让我再次担任主编,时隔十年后,我又回到这个熟悉的岗位。时过境迁,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经费依然没有达到我们的需求,但至少不再为经费操心太多了。

      这又是一次起步,陈光文、高相惠、刘桂萍、贺志富等都已退休,除了我这个“老人”,贡嘎山杂志社已大变样了。

      我的编辑思路也得重新调整。但骨子里的为我州培养作家的使命却从没改变过。州文联也换了领导,格绒追美从文化局调来担任常务副主席,作家出身的他,自然知道刊物的重要。过去的日子,刊物与文联的配合不是很多,现在格绒追美来了,我们自然地配合着文联的工作,从封面到内文都进行了改版,摄影、美书、书法都有栏目,基本上将我州比较好的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的作品,在刊物上进行了全面展示,州文联下面的作协、摄协、美协、书协等都与《贡嘎山》杂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杂志社起到了梳理队伍、弘扬文化、扩大我州影响的作用。

       而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培养作者。2013年,还是泸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明凯联系了大岗山电站的领导,第四届《贡嘎山》笔会在石棉县境内的挖角坝大岗山电站召开,电站为我们提供餐食优惠住宿,我们为电站宣传并培训新闻作者。这是继1992年以来21年后召开的又一次笔会,也是《贡嘎山》杂志唯一一次不在州内召开的笔会。这次以汉文作者为主,邀请了从我州走出去的作家嘎子、诗人冉仲景、《甘孜日报》副刊责任编辑杨丹叔等举办讲座,这次笔会有扎西为代表的三位藏文作者参加。2014年,第五届笔会在泸定磨西海螺沟管理局召开,这次笔会虽然也是以汉文作者为主,但藏文作者增加到了6位,格绒追美和我与参加笔会的藏文作者座谈商议,能否将藏文刊物办成季刊和召开藏文笔会。(因为经费、人员等问题,1994年就已批准为季刊的藏文,只在1995年一年办成过季刊,藏文编辑只有岑琴一人,其间先后有邓珠拉姆、格桑曲批、布洛、益西等特邀编辑参与到编辑工作中来),笔会期间,我州作家诗人郭昌平、达真、窦零、欧阳美书等举办讲座。参加笔会的藏文作者们热情很高,我们请《甘孜日报》副总编辑扎西出面担任《贡嘎山》杂志藏文版执行主编,借调郎加到编辑部参与编辑工作,色达的东珠主动请缨,会上决定,《贡嘎山》杂志藏文版在2016年起办成季刊,2016年夏季在色达召开藏文笔会。

      2015的海螺沟笔会,也是《贡嘎山》杂志的转折点,这次笔会,解决了藏文刊物的问题,也为我州今后的藏汉文创作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2016年,藏文刊物如愿办成了季刊,藏文笔会也如期在色达召开,以色达为主,兼及州内各地作者,参加笔会的藏文作者超过百人,笔会邀请了我州的格萨尔专家益邛和两位青海著名藏文作家扎西东珠、尖梅朵授课。这是我州藏文文学创作的一次盛会,宣传了刊物,扩大了队伍,增强了信心。继2016年藏文刊物办成季刊后,2017年我们再进一步将藏文刊物办成了全彩印双月刊,并在康定继续举办藏文创作笔会,继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作家扎巴、索朗加、根秋多吉来讲课。通过连续两次的藏文笔会,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藏文创作队伍。

      2017、2018连续两年,在甘孜州新闻出版局的经费支持下,我们举办了藏汉文作者参加的泸定笔会和康定笔会。

      在康定笔会,邀请了《四川文学》副主编卓慧、《星星》诗刊编辑黎阳、《剑南文学》主编王德宝、《草地》主编蓝晓梅等作家、诗人等讲课座谈,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德吉草,作家东曲西、格尼也举办了讲座。贡嘎山杂志社的藏、汉文编辑们都参加主持并讲课,编辑们自身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2017年、2018年,《贡嘎山》杂志藏汉文版从征集、选稿到后期评审,积极参与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的活动。

      2018年,在州委宣传部相洛部长的督促关心下,《贡嘎山》藏汉文杂志编辑和相关工作人员,先后走进四川省藏文学校、四川民族学院、康定市新都桥藏文中学,发掘了校园作者,扩大了刊物在学生中的影响。

      2012年起,《贡嘎山》杂志藏、汉文版每年都评选出年度优秀作品奖,除文联和贡嘎山杂志社的人员不参加评选外,有近百人获得了年度优秀作品奖。

      纵观37年的编辑生涯,因为热爱,我始终坚守在《贡嘎山》编辑的这个岗位,八十年代中后期,四川民族出版社、《星星》诗刊、《四川文学》等刊社都曾向我发出过邀请,州里相关领导也动员我去县上担任党外人士副县长,我也有过动摇,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了贡嘎山杂志社。除了坚持自己的诗歌创作外,我将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培养甘孜州及藏区的文学作者上来,上班谈的是文学,下了班依然是与喜爱文学的作者们在一起。我的老宅曾是作者们的长聚之地,很多作家和我州的作者都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过它。就像诗人窦零说的“固守家园是一种高尚的罪恶”,我依然愿意在这样的“罪恶”中再坚持到退休。回顾从21岁分配到贡嘎山杂志社,至今我也快到58岁了,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从未变动单位,在全国的出版系统里,也应该是很少的。

      2019年,注定是《贡嘎山》杂志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藏文杂志已经100期了,本期汉文也到200期了,在六月,我们将以隆重方式举办多种活动来纪念双百期。



  • 上一篇:诗歌版精选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