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又逢康定新年吉

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31日

◎楚江陵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又是一年。马上就是春节了。巧合的是,今年的春节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这对于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来讲,又增添了不少的喜庆。前几日,走在情歌故里康定的街头,发现许多树上都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一串串点缀在或干枯的柳树上,或四季常青的松柏上,格外惹人。巷子里,炸“酥油果子”(面点)的味道也弥漫开来。来往的人们除了穿上了羽绒服,或厚厚的藏装外,有的还背着背篼去灌香肠、买年货。正如民谚里讲的“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随着高原冬季的气温是越来越浓了。

康定地处青藏高原,是甘孜州府,自古以来,康定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藏彝走廊。康定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因而康定春节的民俗与其它地方有其独具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通的加速,康定的年俗特色和其它地方一样,虽然也随着年龄在渐渐老去和淡去,但许多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采购年货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伴随着雅康高速的正式贯通,物流更加畅通,物资更加丰富,但人们仍然少不了要采购年货。一到腊月,菜市场上最热闹的就是肉市场和灌制香肠的摊位了,虽然超市里各种物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但康定人还是少不了要去割上几十斤肉,拿到灌香肠摊位,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川味,或广味,或猪肉的,或牛肉的,还有灌制血肠的,根据自己的喜好,灌上不同的味道,满满实实地背回家,晾挂在通风、低温的地方,慢慢阴干。康定人还有做牛肉干的习俗,买上地道的牦牛肉,切割成长条状,撒点盐、花椒或海椒面,最好悬挂在通风而且特别冷的地方,一挂上去就冻住了,慢慢风干出来的牦牛肉干那才叫味道巴适。

炸果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进入腊月,特别是临近年三十时,亲朋好友聚在一齐用面粉揉面、压皮、切块、染色,将面块翻制成各种花样,然后用清油(菜油),炸制面果(康定话叫:炸果子),那精美的花样、鲜艳的颜色、诱人的香味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烘托着喜庆的气氛。在炸完果子后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炸制一些酥肉、菜丸子、油馍馍等,既充分利用清油,又可多点解馋品类。现在,有专门加工果子原料的作坊,还有制作果子的作坊,精美包装成盒状。真正的康定人,还是会选择将原料加工出来后,自己翻花,自己油炸,这样的果子才正宗。

现在经济宽裕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也丰富了,各式各样的风干牛肉干、果子、香肠都有,并且不仅是有内地产的,还有本地产的,但真正的康定人还是会象征性的灌上十多斤香肠,制做风干牦牛肉,炸酥油果子,这也是传统习俗能在康定一代接一代传递下去的源泉。

既往,康定地区过新年的传统习俗除了置办年货外,还有打扬尘、糊房子、推汤元、炒年货、贴春联、扎彩灯、团年、发压岁钱(俗称给“拜拜钱”)、穿新衣、吃汤元(水饺)、街头活动、抢头水等。

何谓“打扬尘、糊房子”?20多年前,临近腊月,各家各户为迎新年作准备,首要就是“打扬尘、糊房子”。那时,康定的房屋主要是以川西民居为主的木板房,大多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加之燃料以柴、炭为主,,房屋的梁、柱、壁、棚被烟熏火燎的黢黑,同时尘网密布。为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过春节,各家各户都要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打扬尘)。打完扬尘后,就是“糊房子”了,用面粉制一大盆浆糊,然后用平时收集的报纸,把家里的梁、柱、壁、棚全部裱糊一遍,端端正正的挂上毛主席像,再贴上新购的年画,整个房子一下明亮起来,心情也一下舒畅了。现在,打扬尘在农村还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居住环境的提升,糊房子基本就绝迹了。

改革开放前和初期,因为没有商品元宵粉,各家都要推汤圆粉。根据各家口味和条件,买来酒米,掺和一定比例的粳米,用水泡几天,然后用手磨自己制作汤圆粉(俗称推汤元),也有用电磨磨制的。把泡好的酒米磨成米浆,把米浆装入布袋,通过挤压、吊挂等方式滤出水分,再把袋中的米粉掰成小块,放在筲箕内晾干,遇到连阴天,米粉无法晾干,就会泛红,做成的汤元也会变成红色。

以前在开始炸果子时,炒年货也开始了,主要是花生、瓜子、胡豆,又分干炒和沙炒两种。沙是从河滩上精心选择的粗沙,多年反复使用的油润黑亮。炒制时,大人们戴上头巾、围腰,以免沙暴到头上、身上。孩子们在灶前添火、灶后打杂,一家人其乐融融。后来,有所改进,出现了“爆米花”的匠人。挑着烟熏火燎得漆黑的爆米花铁罐,一到腊月就走乡串村的爆米花。当时,让孩子们最欣喜和害怕的就是米花要出炉时,匠人们扭开铁栓,铁罐发出的“嘭”的巨响,伴随着这声巨响,大米花、玉米花、青稞花花就神奇的喷到到匠人的长麻袋里。孩子们一拥而上,抢着抓一把尝尝,糖精放的合适就很甜,放多了爆米花味道就是苦的了。每逢爆米花匠人来了,春节也快到了。最让孩子们惊奇的是,自己端去的是大米、玉米、青稞,爆米花匠人将大米,或玉米放进铁罐里,加入适量的糖精拧紧灌顶的铁盖,燃起火炉,随着匠人不断的摇着铁罐手柄,让铁罐在火炉上翻滚一会,就会爆出米花来。可以想象,孩子们排着队,端着大米、玉米、青稞,并带着柴禾燃料,伴着一声声拧开铁盖的巨响声,美味、可口的米花就端回了家。寒风里,哪怕等到夜色漆黑,熊熊的火炉和开启铁盖的巨响声都温暖着孩子们和城镇、村庄。

大年三十贴春联是现在都还有的,红红的春联、喜庆的笑脸相互映衬,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大家都期待着年夜饭的团聚。大年三十团年饭之前,每家每户都要燃放一挂鞭炮,鞭炮一响完,团年饭就开始了,也将春节的喜庆推向了高潮。

一家人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讲着一年的趣事,谈着来年的打算,快乐和幸福在每个人的心里荡漾。团年饭前后,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康定话叫给“拜拜钱”,现在叫红包)。那时孩子们得到几角“压岁钱”比现在得到几百元的红包还高兴。此时,孩子们在大人的教导下,要跪着给长辈磕头。团完年,就是孩子们提着自己动手或请大人扎制的各样彩灯游玩的好时光。

抢头水是康定特有的传统习俗,也是康定各族群众,不论男女老少都十分热衷的活动。康定水井子是旧时康定的主要饮水源,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说每年除夕,都有一对金鸭子会出现在这里,大年三十和初一零时的泉水非常神圣、圣洁,谁最先抢到第一桶水,全家全年都会吉祥如意、万事顺利,这也是“抢头水、诸事顺”的由来。因此每年除夕夜,康定城的人们都会拿着水桶、茶壶倾城而出,聚集在水井子耐心等候。零时一到,人们开始抢第一桶水,场面喜庆热闹,十分热烈,别具一格。究竟谁抢到了头水,谁也说不清楚,大家所要的不仅是喜庆的彩头,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

初一早上,孩子们一般不会睡懒觉,天一亮就穿上头晚上放在枕边的新衣,有的孩子还将新衣服放在枕头下一晚上,怕新衣服跑了。穿上新衣,就欢呼雀跃出门了。20多年前,孩子盼新年最重要的就是能穿新衣服。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一年的期盼一下就实现了。现在孩子们因为经常穿新衣服,已经没有那种新鲜感了,这也可以看出物质充裕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初一早上,新年第一餐一般以汤元为主,寓意着一年里“圆圆满满”。由于康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北方人,其中有当年到康定做生意的老陕帮,也有南下部队留下的北方干部,因此北方吃水饺的习俗也成了康定很多家庭的选择。无论汤元、水饺都是头一天晚上家人守岁时,在欢声笑语中制作的。大家还会在其中包几个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是最幸运的人。吃到包有硬币的汤圆或水饺,虽然牙齿会有点磕,但心里却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吃完汤圆或水饺,大人和孩子们就都上街去参加街头活动。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少,更没有酒吧、歌厅,龙灯、狮灯、马马灯、跑旱船等自发的街头活动却丰富多彩。人们追逐、嘻闹,让寒冷的康定热闹非凡。特别是“闹山锣鼓”,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让人在新年里更加振奋。现在,春节的节目更多,也更加丰富多彩,康定每个乡镇和许多部门的节目从大年三十前就排到正月十五以后,真是美不胜收。

现在,许多传统的习俗已经渐行渐远了,但年味还在。儿时的春节记忆犹新,在内心深处保存的那么完整,历经多年的沧桑都没有淡去,也许这就是童真的道理吧!







  • 上一篇:辞岁
  • 下一篇:大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