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散说散文

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18日

    ◎贺先枣

    好的、有高度、有深度的立意,并不能就成为了好的散文。思想大于形式的散文可能流于空洞乏味和有说教的嫌疑,只有相应的表达形式与要表达的内容刚好匹配时,这篇散文才可能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写一篇说说写散文的文字,没能上升为理论文章时,其实也就是一篇散文。首先碰上的还是写散文难与不难的问题。说难,不论何种题材的散文真还不好写得如人意,主要是如不如自己的意,说不难,说一件事情的一篇散文反正就是那么点字数,凑数也要凑够。凑字数好办,可是要以有限的字数说清楚一个问题、一个观点却难,散文的难与不难就在这里。

    几乎所有写散文的人都知道,散文是一种想什么就写什么最自由的文体,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进散文,只要愿意写进去。写什么这好像是不难的,可究竟把什么写成一篇散文就难,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可以写进散文有东西实在太多,你写哪样、又不写哪样?这就有点难。但这不只是所谓的选题,寻找散文题材的问题,而在于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把握及对题材的驾驭问题,这真有些难。

    有点难,就不用写,这也是一种选择,但是把写作散文看作是一种享受,不见得非要人看,自己不吐不快,则是另外一回事。如若想让自己写的散文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喝彩,又是一回事。现在读散文的人已经不多,散文想反映的东西在别的什么渠道也可以获得。如果散文只用来休闲,当下社会人群的休闲方式、包括阅读取向早就多元化,没有必要来读散文。写散文的人更不敢想自己的散文要给人以一点启迪、一丝教育,如果还有这样想法,不是顽固不化,就是头脑里进了水。这是想写散文的人感到最难的地方,你没有理由去埋怨别人不读你的散文,人家愿意吃麻辣,你不可能强行让人家来品味清淡。

    曾经,在我们中国这个国度,散文很流行,而且,散文发挥过很了不起的作用,有些人就是因为散文才留下他们的名字和影响,比如,唐宋八大家,以及后来的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散文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突出的贡献,而且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人的散文是真好,即使在当下,他们的散文也少有人贬低。而且还成为了同现在散文作对比的范文。说句公道话,那些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散文一定是在当时众多的文章里脱颖而出,经过选了又选,才让今天的人们也认可的。由此可见,好的散文不仅经受住了当时的评说,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眼下也不是没有好的散文,而是正在时间的检验之中。不能讳言的是,当下散文多虽然多,但可以见到的现状是:整体平庸,所以,这个时代对好的散文也就视而不见了。

    但是,散文的平庸不是散文源头生活的平淡,也不是时代缺少色彩。

    散文源于生活,再好、再精彩的散文,也不能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相比,散文如若又与所处的社会生活远了,更没有人关心。记得有个叫周作人的大作家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大意):古代的文学纯以感情为主,而现在的文学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调剂。这话是对文学的整体而发出的,但是对散文针对性极强,因为好长时间来,不少写散文的人把感情、情感当作是散文创作的第一原动力。而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散文写作者误把所谓的情感代替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当写散文的人陶醉、沉弥于个人的小情调、小感受的所谓真实情感时,笔下的散文极有可能就脱离了众多的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不能反映人们所关心、关注,更不能解析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原因和问出为什么。如果散文纯以感情为主,那么,写散文的人是不是还留在古代呢?即使是在当代,个人的再真实情感,如果也不能获得其他更多人的认同,散文少有人过问就成了必然。

    散文不可能成为与时代、社会距离遥远的避风港。

    散文与社会和时代有紧密联系,就是写所谓的地域散文,也逃不出时代社会的影响。边远的地域常有落后的字眼相伴,其实这个落后讲的还是时代和社会。也许,仅因为一件事、一个现象等边远地域的散文题材,突地引起散文写作者的写作冲动,写作者没有明显意识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眼光只在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上,殊不知,写作者自己就在这个时代里,所发现的题材也在这个时代里。刻意不对时代和社会着笔,而去找那种穿越时空的感情,这于散文的写作,就会留下硬伤,究竟要写什么,可能自己也会糊涂。西藏作家马丽华写过好多边远题材的地域散文,新疆、陕西的好多作家也写过不少类似的作品,他们都以真挚的情感诉说他们对这个时代、这个地域的想法,他们知道他们要写什么,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个地域有影响的散文作者的代表。

    一定有好些写散文的人不赞同如下观点:散文是一种作为表达社会良知载体而存在的文体,写作者就应当承担书写社会良心的责任。不管别人怎么看,本人认为那些写出好的散文的人们就是这么做的,表现他们有社会良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能够远处于喧嚣狂潮急流的高地,再多的诱惑也不能影响他们自己的观察和思索,虽然他们身影踽踽而默默独行。但是孤独只是外人以为的,他们内心则丝毫没有孤独的感觉,因为他们在思考时,有时与古人对话,有时与时代辩论,当然更多时候也与自己争吵。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他们的想法到了一定高度就不再是他们的想法,而成为了人们心里有但笔下还没有、更重要的是成为了能够代表那个时代或记录那个时代的文章。他们所写的东西没有忘掉社会良知,没有向名利投降,没有刻意媚俗,没有去跟风。散文就具有了他们独具的个性,个性是成功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有个性的散文一定是远离了平庸的散文。

    好的、有高度、有深度的立意,并不能就成为了好的散文。思想大于形式的散文可能流于空洞乏味和有说教的嫌疑,只有相应的表达形式与要表达的内容刚好匹配时,这篇散文才可能是成功的。相应,没有立意的散文就一定不会是好文章,那怕写得花哨,写得云天雾里。因此,只强调所谓思想、和完全不讲究散文的表达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写散文要有表达某种看法的意愿,写散文也有技艺要追求。只是,写散文的技巧却没有套路,没有固定的程序,如果真有,那就是一篇文章一种写法。

    与其它文学艺术形式的小说、诗歌一样,散文也是一门借助字词和造句来调动写作者的想象力、进行思想表达和交流的文学艺术门类。而且,散文的语言要求几乎可以称得上苛刻,那些流传于世的古今中外散文名篇,都是在语言艺术上堪称上乘的文章。许多散文名篇的句子、句式,今天的人们除了借用、引用,还没有办法超越,高难其实是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成就这些散文成为名篇的重要因素。最好写的文章是写出人们都看不懂的文章,最不好写的文章是用最简朴的语言,言之有物、直接、明白地传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因此,散文语言的简洁、朴实,应该是散文写作的追求之一。但是,有意义、简洁、朴实的语言文字同时还应具备字面上的优美和音节上的美感,上口,有韵味。声情并茂的散文,就是以合适的字眼、合适的句式表达相应的意思,就算是要抒情,绝不是以一个接一个空泛的啊来抒所谓的情。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说,被公认为的好的散文,其语言艺术一定是一流的,其中的一些句子和段落一定是能够流传的。

    散文在文学的范畴内,散文借鉴小说、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题中之义。实际上,散文与文学范畴内的小说这类文学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在今天和古时的作品,有些在我们看来应该算是散文的作品,而有时被归类于小说,反之亦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应当是散文吧?但读有的篇章,就如读一篇小说一样。《聊斋》算是人们都熟知的小说集吧,读有的篇章,就如在欣赏一篇散文。细节描写,悬念设置等手法并不是小说的专利,散文写作也可以运用;诗歌中常用的排比、跳跃式等写法运用于散文中一样有好的表达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散文在今天具有了商品属性。散文写出来可以卖给报刊杂志,人家给稿费,稿费就是钱。是不是有人专靠写散文来谋生呢?身边没有发现,但依世界之大,想来是应当有的。写散文成为了职业,这对于爱好散文写作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工作选择。但,隐忧也是有的,散文写作如果不能规模化生产、不能批量生产,以目前的稿费状况看,收入要维持生计,应该很难。没有听说过写散文的人收入同演艺界明星的收入可以相比。人家明星们拍一集电视剧,收入能高达几十上百万,写散文永远都不要想。问题是,散文一当规模化了、批量生产了,这时,这些文章还能叫做散文吗?问题还在于,散文就没有办法如工厂出产品那样出来。这对于写散文的人来说真不是好消息:写散文的人不要想自己在有一天因为一篇散文或一本散文集子就有钱,就富起来了。这篇小文一开头就说到写散文难,劳神费力又不好挣钱,只有把写散文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状态时,而且对于人群的评说、别人关注与否都不太在意,自己的散文写作也许才可能坚持,因为,自己实在是清楚了,除此之外,别的什么也图不到。

    把这篇小文章定位在散说,就在于图一个围绕散文这个话题能够自由地说一些话;就在于图一个自己说不明白的就点到为止,更在于说出一些话来向行家里手们请教。散文写作本是一个大题目,已经不知有了多少专著,而且以后还会有大块头文章会出来。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散文的看法和想法,有个机会说几句,就不在乎说得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陈词滥调或偏见。反正,散说,是把自己一些真实的想法说了出来,因为这,就自我安慰了。

    


  • 上一篇:索引故乡
  • 下一篇:致敬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