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走茶马古道 看发展新路

甘孜日报    2018年05月18日

2018专家学者再进甘孜

专家学者考察中。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

    1991年,“茶马古道”这个崭新而又古老的名称问世。这个以川藏、青藏和滇藏三线为主的古道,不仅是中国西南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文化走廊;也是藏汉民族不断交融和进步的历史见证,始终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一带一路”、“全域旅游”发展布局目标中,“茶马古道”同样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为探讨川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如何创造时代价值,助推甘孜黄金旅游带的发展,510日至12日,参加“东西部文化交流——茶马古道文化历史研讨会”的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康定,考察研讨“茶马古道”文化。

     走进古道

     曾经繁盛一时又退出历史舞台的茶马古道,再度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这一次,他们把目光对准了泸定县岚安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贸易路线的改变,伴随茶马互市的衰落,岚安逐渐远离主要交通贸易要道,偏处一隅。经专家讲解,记者了解到,岚安的遭遇,几乎就是茶马古道上大大小小的村镇的共同命运。

     随着我州全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偏于一隅的村镇又迎来了激活自身发展的契机。

   2017年,雅康高速雅安至泸定段的通行,进一步缩短了岚安与外界的距离。据了解,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泸定就接待游客3.47万人次,其中就包括不少到岚安的游客。

   10日上午830分,夏风微凉,两辆中巴车驶向泸定岚安。车辆行进,风景变化,大渡河水滔滔不绝,雅康高速泸康段施工正忙,从岚安大桥看去,横跨河面的兴康特大桥别有风味。沿着“新路”走向古道,沿着绕山而建的公路前行,快到山顶时,可见镶有五角星的红军纪念碑挺立远处,继续驶过四五个弯道后,车辆到达古镇岚安。

     专家学者们在这里收获了些什么?

  “岚安自古以来都是朝廷关注的边关要塞军事重地,它既是茶马古道商贸与民族文化融合集结地,也是红军长征时,建立康区第一个苏维挨政府及党政军群团组织的地方。”在距离岚安文化广场300米处,讲解员黄能贵谈到岚安的历史渊源。

   2004年,我州曾首次开展“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活动。本次是我州第二次开展相关活动,州政协副主席、活动发起人蒋秀英谈到:“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重新挖掘我州的茶马古道文化,助推甘孜州黄金旅游带的发展,带动藏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促进藏区社会长治久安,旅游文化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

    小溪、农房、孩童、狗吠与田地宛然将岚安绘成了一幅世外桃源。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唐辉感叹道:“艺术源于生活,要是有时间在这里作画,完成的作品肯定很有味道。”

    除秀丽的自然风光外,岚安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建筑、古道遗址、锅庄文化、红色文化等,岚安都保留得比较完整。在将近四个小时的考察中,气温不断升高,阳光格外刺眼,需要步行到达的点位较多,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专家学者们考察的兴致。

    “今天的收获真不错”、“太开心了,又可以多收集几张图片了”......考察中,专家学者们不时传出谈笑声。在脚乌村古茶店遗址,高大、做工精细的木质建筑散发着浓烈的古朴气息。据了解,此茶店也是清代的锅庄遗址。

     在这里,专家学者们一一考察了茶马古道背夫住的客栈、背夫摆放茶背的宽屋檐坎、下马驮的台阶和喂马的马圈。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店遗址,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茶马古道研究专家、学者李旭十分激动,他边拍照边说:“我们一直想在康定打造一个锅庄文化博物馆,很惊喜在岚安看到了锅庄文化遗迹,这为我们下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点位。”

     当考察专家学者到达红军烈士陵园时,几名工人正在修建陵园的围墙。在他们施工西北方向的山坡上,两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均是茶马古道遗址。

    据了解,较为平缓那条道是清代时候的茶马道,挨近坡顶倾斜而上的则是唐宋时期的茶马道。山坡道路不便,只能远观两条古道,而另一条古道则十分方便观赏体验。

    在昂州村荫支光组中,石砌的围墙脚下,一条长约1公里,平均宽约80公分的茶马古道,静静地躺着。黄色泥路有青草相伴,生机勃勃。见此景象,专家学者们纷纷手扶围墙,脚踏古道,对这条无数马匹和背夫走过的道路做了一番亲身体验。

     与专家学者们体验古道不同的是,岚安92高龄的高正坤在15岁就开始身背茶包,无数次来回在古道上。“那时从天全经二郎山到康定要15天,我一般背5包茶,在路上只开生活费不开店钱,到康定交货结账时,工钱只有一匹二丈四尺的布。当背夫的日子很苦,我最难忘的是背夫们一起住店,几个人住水窝子,另几个住干磨房,晚上涨水,洪水把余志良等四男三女冲走了。”说起当背夫的岁月,高正坤记忆犹新。在这位身穿蓝色长衫、戴有雷锋帽的老者脸上,那一道道皱纹似乎是他曾无数次走过古道的印记。

     高正坤的讲述,让在场专家和记者的思绪回到了历史之中。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席、首席专家任新建说:“茶马古道是因茶马互市而开辟,随汉藏贸易而发展,随边贸易而外延的古代道路系统;由于四川是中国边茶的主产地,历来为治藏的依托,因此川藏茶马古道是开辟最早、承载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条古道;同时川藏茶马古道还拥有背夫文化、锅庄文化以及关外的马帮和牦牛驮队等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就促成了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康定。”

     找寻新路

     一条茶马古道曾经孕育了一方水土,与古道相伴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对比茶马古道上曾经的记忆和生产生活方式,立足现实,再次凝望古道,专家们看到了什么?

     村民金安能告诉记者和专家学者,1995年之前,岚安仅有人和马能通过的土路。“那时从岚安到泸定,仅单边就要68个小时,交通条件十分艰苦。”之后,岚安的交通先后经历了土路加宽、水泥路修筑和公路加宽改造,最后才形成了今天随处可见平坦而宽阔的公路道。

     交通便利后,岚安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强,玉米、花椒、苹果等土特产开始外销,老乡办起了农家乐,一些游客也慕名而至,百姓钱袋子鼓了起来。

     时代不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茶马古道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在古道的实际挖掘打造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遗憾。在此次考察中,专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茶马古道如何在当下走出甘孜特色,为甘孜州的未来民生改善,找到一条新路。

     任新建表示,最初,大家专注于研究茶马古道的意义、路线等,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茶马古道如何与现代功能结合。

   “甘孜州作为茶马贸易的重镇,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在的;但是文化和旅游没有很好的融合起来,更没有专门的规划,同时也缺少深度探索古道文化与甘孜旅游的匠人精神。”州政府副秘书长刘洪对我州茶马古道开发现状做出了总结。

    “我州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格萨尔文化、情歌文化等文化品牌较多,虽然树立了茶马古道文化品牌,但实际开发力度不够。”蒋秀英补充道。

     于是,“怎样填补我州开发茶马古道文化的空白。”的问题随之而来,也就有了本次活动的开展。与2004年不同地是,此次活动不仅邀请了省内外茶马古道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还形成了四方对接的新的对话合作体制。在这一新的体制下学者智力、民间智慧、企业资源和政府政策引导,将聚力突破这一瓶颈。

     刘洪说:“如今,我州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高速、飞机以往不敢想象的都变成了现实,我们更应该深度融合茶马古道文化与旅游产业,抓住交通契机,打造独一无二的甘孜名片。”

     在原泸定县政协主席、茶马古道文化研究者孙光骏看来,茶马古道连接着农耕和游牧两个文明、连接着儒家和藏传佛教两个文化的历史发展,沉淀着非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必将成为开发川藏线上众多旅游资源中的新亮点;因此,甘孜必须要深入打造茶马古道旅游文化,同时注重古道的保护。

     在11日的研讨会上,任新建建议,首先不能偏离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的核心;其次,要加大茶马古道的挖掘和打造力度,以茶马古道为主线,将甘孜境内的旅游文化串连起来;同时,要加强甘孜与其他地方茶马古道的联系与合作,不能脱离整体。

     考察古道遗迹,研讨古道文化,参加本次活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作家、藏羌文化研究教授焦虎三感触颇深。他说:“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建立了这个四方对接机制,这一机制对推动甘孜文化事业、文创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甘孜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时代变换、古道新生。沿着古道,崭新的甘孜特色之路正在形成,并正与甘孜旅游经济一同向前。

  • 上一篇:茶马古道研究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 下一篇:星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