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康巴周末》:让文化有了呼吸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12日

——《甘孜日报》周刊专题研讨会侧记

《甘孜日报》周刊专题研讨会全景。
  ■ 见习记者 唐闯 文/图
  一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媒体融合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思维成为经营媒体关键词。
  2014年9月28日至9月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共识。
  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涌现的年代,在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新闻媒体大改革、文艺工作大发展的重要关头,针对这三大新趋势,不少党报党刊等传统媒体思谋改革。
  2014年10月21日,第二十届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31家省区市党报的总编辑及《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相关负责人参会。2014年11月27日,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众报业集团承办的首届中国报业集团高层座谈会召开。两次座谈会围绕壮大主流舆论、深化改革、产业发展、媒体融合以及坚持党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话题,交流经验,探索出路。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甘孜日报》面临着以报纸为平台,进一步建设大众精神家园,并在此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发挥党报在民族地区应有的引领和担当等挑战。作为民族地区的党报,《甘孜日报》迅速反应,与各行各业的代表通气,了解大家对报纸的期待和需求,于1月6至7日,召开为期两天的培训会,一天的研讨会。
  二
  1月6日,天降瑞雪,关心《甘孜日报》发展的各界人士齐聚康定,在“《甘孜日报》周刊专题研讨会”上,与会者畅谈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日益快捷、发达的今天,他们所知道、了解的传统媒体《甘孜日报》品牌专刊《康巴周末》的特色及其价值和意义,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一致认为,报纸要实现发展,自己的传统不能丢掉。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几代报人的探索,在坚持办副刊、开门办副刊的传统下,《甘孜日报》形成了独立副刊、自己的品牌专刊《康巴周末》,也形成了定时出版《记者文丛》、《作者文丛》的报业文化。《康巴周末》的“雪花”和“五色海”栏目为康巴地区培养了大量作家、专家、读者,成为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些,共同构建、呵护着属于康巴这片土地的一方精神家园。
  参会者中有60后、70后、80后,还有90后,他们中有人从事专业新闻研究,是知名学者;有人是专业作家;有人是文学新人;有的是宣传系统里的骨干;有的刚刚加入新闻写作的队伍;有人来自教师队伍;有人来自基层一线甚至边远乡镇。
与往年相比,此次参与研讨会的研究人员突破了州、县范围,拓展到了省一级;同时,随着《康巴周末》影响力的扩大,此次研讨会也打破了专家学者的身份限制,将参会者扩展到了基层。
  来自州旅游局的彭剑君、康定县宣传部的刘金元第一次参加研讨会,他们倾吐着自己的心声。彭剑君说自己从《甘孜日报》副刊发稿起步,被社会认可,从一般科员进入了现在的副县岗位;刘金元说自己的写作启蒙于《甘孜日报》副刊,并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逐渐成长为一名宣传系统的骨干。
  彭剑君和刘金元都非常关心本土文化的挖掘问题。
  彭剑君说《康巴周末》的影响力超出了自己的认知,在州外、省外,不仅藏学专家和学者,很多对康巴感兴趣的人都是通过《康巴周末》认知甘孜。彭剑君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副刊是一种态度,《甘孜日报》要坚持和发扬办副刊的传统。
  刘金元认为《康巴周末》不仅是自己的精神食粮,还是珍贵的文献。他们希望《康巴周末》能够借助互联网、各种新媒体,召开多样化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康巴文化的传承中来。
来自丹巴城区小学的杨全富说,《康巴周末》是自己作家梦的起点。他说,在校园里,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看《康巴周末》的人物类通讯,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在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了共鸣。他希望《康巴周末》继续用更多美好的故事感染更多的读者。
另一些参会人员不仅通过《甘孜日报》副刊走上写作道路,他们中有一些人甚至成为了专业作家。
  我州作家尹向东说,打开《甘孜日报》,《康巴周末》这一页是活的,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写字的人对《甘孜日报》副刊充满了感情,《康巴周末》梳理、展现了甘孜州文化,文字和内容都是活生生的,让文化有了呼吸。不管在什么时候,作为地域性报纸,它的特点非常明显的时候,一定是有影响的。
  我州诗人欧阳美书说,甘孜州最大的优势是文化,《康巴周末》是把甘孜州,把时代对接起来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是必须的。“康巴”这个地域完全可以看成非遗,《康巴周末》可以从这个方面,更深入探索和思考办报的问题。
  我州作家达真认为,《康巴周末》对历史文化挖掘很好,坚守传统,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把“康巴文化”带给80及90后,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研讨会上,另一些首次参加研讨会的代表表示,《康巴周末》不仅吸引了写作爱好者、作家们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对《康巴周末》有了更多的期待。
  来自甘孜县宣传部的余应琼说,现在,县上的老师和有文化的人很喜欢看《康巴周末》,他们读了文章后,对本地的历史人文有恍然大悟之感。同时,余应琼也表示,另一部人则希望《康巴周末》除了介绍、梳理、展现康巴地区的文化外,可以适当介绍更多不同的文化及思想,更加开阔读者的眼界。
  来自泸定县宣传部的罗楚凯则希望,《康巴周末》应挑起培养更多年轻文化研究者的担子,为康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集聚人才,为地方上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培养接班人,避免将来出现人才断档的问题。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来自省内新闻领域的专家雷健、刘为民及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丹对《康巴周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办报的一些专业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1月6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坚持传统才能立足时代潮流,《康巴周末》有着独一无二的办刊传统与传统文化优势,与新媒体取长补短是长远发展之道。大家祝愿,《康巴周末》成为“我的,我们的《康巴周末》”。
 
 
  • 上一篇:“生命禁区”美丽的格桑花
  • 下一篇:金鹿腾飞与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