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龙培民
时光飞逝,转眼,我州创办最早的《甘孜日报》已走过了70年岁月。70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奔涌的一瞬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弹指之间,但对一个地区、一群人来说,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时时萦绕、历久弥新。
静下心来,慢慢回味、细细品味,我已为《甘孜日报》写稿已30多年了,除了我,父亲、妻子、女儿我们一家三代或多或少与《甘孜日报》结下了割舍不断的缘分,《甘孜日报》是我们一家三代共同拥有的温馨回忆。
壹 父亲是一名通讯员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我的父亲毕业于康定中学,解放前后先后在泸定桥小学、磨西小学等学校任教。50年代初,父亲先后在泸定县委宣传部、农工部、知青办、办公室、党史办等单位工作。在当时算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公职人员,从事的工作也多与文字有关,曾经担任《甘孜报》通讯员,在工作之余也为《甘孜报》写一些稿子。当时《甘孜报》还是周二刊,又是小报,被采用的稿子并不是很多。我们家可以说是书香世家,从小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小时候,家里便有数以千计的各类书籍,父亲又很关心时事,我们家订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四川日报》《甘孜报》《文摘周报》等报刊,我上小学时,又订了《少年百科知识报》《作文》等报刊。闲来无事,饭后睡前,一家人都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偶尔在报纸上浏览到父亲发表的“豆腐块”,大家都很高兴,争相传阅,父亲则更是高兴,一定要小心翼翼地把刊发的内容剪下来,贴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并注明刊发时间、版面。父亲收到报社邮寄的稿费,就会带上我们一起去领取,用稿费给我们买连环画或吃点东西,大家其乐融融、高兴不已。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从小喜欢阅读,小小年纪便把家里的书籍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上小学三年级,我便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小学毕业时,我已读了《说岳全传》《杨家将》《封神演义》《三侠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家》《春》《秋》《东方》《巴黎圣母院》等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进入初高中,同学们都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身边新闻琐事,为了增强话题互动,争相阅读报刊杂志的趣闻轶事成为同学们的一种习惯。校园里有阅报栏,就是那种两面都可以看的橱窗,每天更换《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四川日报》《甘孜报》等,我们一下课便跑去阅读,有时工作人员有事,没有及时更换,我们便把广告、寻人启事等都看了个遍。周末无所事事,图书馆成为我博览群书和打发时间的最好去处。
贰 《甘孜日报》让康中声名远播
1988年9月,我到西南民族学院读书。上了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我没有什么爱好,读书是我养成的最好习惯。于是,每天上完课后,我会去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我非常喜欢浏览全国市州民族地区的报纸,全国有5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而这些报纸便是我了解各地民风民俗的窗口。《甘孜报》也是我每期必读的报纸。1992年大学毕业后,我分到了康定中学任教,因为年轻又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便在学校党政办公室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看报纸自然也就成了我的习惯。
《甘孜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慢慢琢磨,心想能不能把康中的亮点也报道出去,增加康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彼时,时任州政协主席李鸿鸣到校调研,我认真听、仔细记,写了一篇消息投给了《甘孜报》,《甘孜报》刊发了这篇消息,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随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感觉有价值,便写了投稿,迄今为止,我在《甘孜日报》发表了近五百篇新闻、消息、通讯、图片、论文等。由于工作生活所限,我发表的文章基本以康定中学为主,偶尔涉及教育系统。
现在用电脑写作,发现错别字,键盘一敲就搞定,鼠标一点就可完成投稿。当年在电脑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稿子都是用稿签纸,一旦发现错别字或语病,只有重新抄写,直到自己满意,然后贴上邮票寄给报社。
在康中教了30多年的书,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我的学生也有成为《甘孜日报》编辑、记者的,他们也是我的骄傲。
1995年6月、7月,康定连降大雨,“6·15”“7·5”洪灾,让康定城满目疮痍。刚刚告别铅与火印刷实现激光照排的《甘孜报》印刷厂也遭受重创,影响了《甘孜报》正常出刊。甘孜报人克服重重困难,买设备、修复厂房,很快复刊。我写的关于康定中学抗洪救灾的消息被登在了“复刊号”上,恍若隔世的版面和印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报社这个团结高效的集体充满了敬意。
写稿时间长了,与报社编辑记者都比较熟,有关康中校的新闻也常常请我代为采写。记忆最深的是2000年前后的一个教师节前夕,半夜我接到报社副总编辑的电话,说时任州委副书记要参加学校的教师节庆祝大会,因无法派出记者,请我帮助完成新闻稿,我当即应允。次日,州委副书记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民族教育殷切寄语,我写的稿子被发表在了《甘孜日报》的头版头条。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日本政府邀请100名中国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为期1个月的访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回来后写了近万字的访日见闻给报社投稿,报社分几期进行了连载刊发。
我在学校办公室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撰写简报、信息,学校的简报发送的范围很广,甚至发到了州四大家领导。1998年6月初,我校一名学生身患重病,为挽救其生命,家庭四处举债,父母身心疲惫,消息传到学校后,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募捐活动,全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几天时间便募得了一笔款项,但距离医疗费用还有很大距离。我就这个事写了一期简报,时任州委书记敬全林在简报上做了批示,在全州掀起了募捐高潮,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我与当时甘孜州广播电台记者马建华(现甘孜日报记者)一起采写了长篇通讯《爱心让死神望而却步》刊登在《甘孜报· 月末版》头版头条,《民族》杂志、《四川政协报》头版也进行了转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党报,《甘孜日报》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社会热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随着甘孜州全域旅游的纵深推进,堵车现象很严重,2017年,“国庆”折多山发生了大堵车,成为舆论焦点。《甘孜日报》开辟了一个栏目展开讨论,我写了一篇文章,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有些观点被有关部门采纳。
2018年7月,康定中学寒门学子王志龙以670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我作为该生所在年级的任课教师,受甘孜日报社委托,先后深入年级师生、泸定县岚安王志龙家中,与王志龙本人及其家人、老师、同学促膝交流,采写了长篇通讯,报道其成长历程,展现甘孜民族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讯最先发表在《甘孜日报》的《康巴周末》,该通讯先后被《康巴传媒》及国内多家网站转载,阅读量破10万人次。
叁 《甘孜日报》成就三代人梦想
我的女儿是理科生,受家庭阅读氛围影响,也喜欢阅读,写一手好字,作文也写得不错,不时有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参加征文比赛也有获奖。有时看到她写的散文文笔不错,我便鼓励她向《甘孜日报》投稿。她的《红旗之恩》《用汗水浇铸未来》等文章也见诸于《甘孜日报》 ,让她也收获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我们一家三代,首先是《甘孜日报》的忠实读者,然后是《甘孜日报》的热心作者,我们一家三代的故事先后被《甘孜日报》宣传报道过。
工作30多年来,我荣获过全州“法制教育宣传先进个人”、全州“群众工作先进个人”、“康巴英才”之“中端人才”等荣誉称号,均在《甘孜日报》上进行过公示。2020年,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报社记者兰色拉姆专门采访了我,撰写了《春风化雨润心田——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培民》刊登在2020年11月12日的《甘孜日报》上。
我的妻子也是康定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任教学校最好的班级,曾当选十三届州政协委员、常委。2009年3月30日,她曾在《甘孜日报》发表论文《如何克服复习应考的心理障碍》。2015年4月5日,甘孜日报社记者宋志勇采写的《让爱浸润在三尺讲台——记康定中学青年教师郭琼》,2020年1月16日,宋志勇采写了专访《乐为教育鼓与呼——州政协委员郭琼的畅所欲言》报道了她的事迹。
我的女儿2019年毕业于康定中学,曾担任高2019届团总支书记,13班团支部书记,成绩优异,酷爱数学和物理,曾荣获“四川省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州、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称号,高考成绩优异。当年参加由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主办,成都树德中学承办,成都嘉祥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的优促会首届“川蜀模范学子”助力奖评选,获得“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奖”,并获奖金6万元。2019年7月3日由报社记者马建华采写的《首届“川蜀模范学子助力奖”揭晓——康定中学两名学生分获6万元奖金》刊发在了《甘孜日报》。
如今,信息传播媒介形式多样,拥有一部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看到办公室一摞摞的报纸无人翻看的情景让人唏嘘。融媒时代,向新而生,愿《甘孜日报》能突出重围,焕发生机,做大做强新时代一流的传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