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作家群 >> 浏览文章

“从康定走出来就是为了做点事”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09日

 ——记李四光学术秘书、地质力学专家马胜云
    ■记者 唐闯 文/图
    世人识得李四光,却未必知晓马胜云。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马胜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分配到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办公室,任李四光部长的学生、助手。在李四光教授耳提面命之下,开始了他的地质力学研究生涯。
    1958年,马胜云和孙殿卿一起发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纪冰川遗迹,李四光教授对此十分重视,他说“北京西山冰川遗迹的发现和确定,对中国冰期问题有肯定性和决定性意义。”前苏联科学院纳里夫金院士,对此著文称是“亚洲地质史上光辉的一页。”(苏联《自然》1960年第8期)
    根据百度搜索提供的资料,马胜云1930年11月出生,四川康定人,男,回族;根据《共和国的拓荒者-全国优秀老干部图鉴》一书记载:马胜云1928年生,四川康定县人,回族。
    尽管互联网上和书中有马胜云老人的文字资料,但文字简略。互联网和书中所示关于马胜云的出生日期有出入,但无论从那一年算起,马胜云已经快满90岁。得知马胜云老人居住在北京,记者专程前往,对老人进行采访。
   
    记者通过马胜云老人在康定的亲人,找到了老人的联系方式。经过中关村南大街和西三环之间的联络线,再经过北京舞蹈学院南门、紫竹院公园北门,记者很快就到了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南门。
    研究所旁边就是李四光纪念馆,因为李四光先生的后人还在此居住,该馆不对外开放,只接受内部参观。马胜云老人就居住在与李四光纪念馆毗邻的一栋老房子里。
    门开处,一位佝偻着背,穿着布鞋,走起路颤颤巍巍的老人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位老人就是马胜云。马胜云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不能长时间接受采访,要控制好时间。
    刚刚落座,马胜云老人伸出双手轻轻握着记者的手,老人的手透着一股凉意。老人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缓缓对记者说:“我至今仍然清醒,主要靠头脑应付,然后是身体。”老人语气虽缓,但神情坚定。
    随后,老人拒绝了记者的帮助,自己颤颤巍巍站起来,一步分作三步缓缓走到另一个房间,接着老人又颤颤巍巍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书名是《共和国的拓荒者》,由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编撰,中国科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马胜云老人告诉记者,他从没有接受过任何针对自己的采访,所以没有什么准备,书中的描述或许会对记者的采访有所帮助。“你从老家康定来,今天就是老乡间随便聊聊,听听乡音。”马胜云老人向记者解释接受采访的原因。
    据记者了解,马胜云老人在汶川大地震后接受过记者采访,主要是从地质科学角度解释问题和疑惑;此外,马胜云老人还接受过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讲述李四光晚年的故事。记者注意到,迄今为止,在马胜云老人著述的作品中,除开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的书籍外,马胜云老人还撰写了多本与李四光先生有关的书籍。
    记者立即联想到了互联网上,关于马胜云老人那不足四百字的个人简介,而且在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与老人有关的照片,这与当下许多名人的词条让人眼花缭乱颇有些不同。
    在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无意中发现了老人获得的一本荣誉证书,让人惊奇的是,这本荣誉证书完好的密封着,尚未打开。更让人惊奇的是,对于这本荣誉证书的存在,马胜云老人并不知情,在颇有些意外的表情下,老人打开了这本荣誉证书,证书上的文字表明,马胜云老人入选《中华民族好榜样》一书,由此获得该荣誉证书和奖章。
    马胜云老人淡然一笑,随即将证书扔在了床上。
    顺着老人的这个举动,记者简单环顾了整个屋子。在屋子里,记者再未看到任何的荣誉证书。在简朴的书柜里,用毛笔字写下的“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的一幅字和许多书籍映入记者的眼帘,这些似乎是整个屋子可以算作装饰品的东西。
    屋内的整个布局仍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房内家具简朴,透着过去年代的气息,在屋内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些用蜡笔直接画在墙上的图画,像是小孩子涂鸦之作。
    据马胜云老人的家人介绍,过去一家人挤在屋里住,后来,马胜云老人的儿女们各自成家,仅剩马胜云老人和妻子住在这里。整个屋子内,除了那台索尼牌液晶电视,记者着实无法把这个屋子和首都北京,和宽阔的街道以及这个闹哄哄赶时尚的年代联系在一起。
    与这一切相对应,由于上了年纪,马胜云老人始终保持着缓慢的语速向记者三言两语勾画自己的经历。此时,记者在感叹马胜云老人生活如此简朴的同时,也试着在老人的讲诉中理解一个远去的时代,理解一代人,理解中国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心路历程。
   
    老人三言两语将记者带向过去,参看着《共和国的拓荒者》一书,马胜云老人的人生故事渐渐在记者眼前浮现。
    1946年初秋,马胜云考入康定中学高中一年级学习。此时,与高他一班的任乃强结识,经任乃强介绍,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参加一些进步活动后,读过一些进步书刊。 此时,马胜云积极参加在康定中学义演《林冲夜奔》话剧,此活动当时在康定有一定影响。
    1948年初,原国民党24军军长、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起义,康定中学停课。为解决学生读书问题,康定县回民新办一所小学,马胜云受聘康定回民小学任教。
    此时,国民党残部时任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代行长官职权的胡宗南,将长官公署在刘文辉起义后迁至西康省西康县,命部下田中田师长进剿刘文辉,刘慌忙撤退,田师攻占西康省会康定,田师攻进康定后从空中投援物资,其残军在街上任意鸣枪横行,杀害中共地下党员、逮捕进步人士,市民非常恐惧,战争硝烟尚弥漫在康定。
    马胜云冒着土匪(财主、恶霸)袭击的危险,忍着蚊虫的叮咬,在南郊山区一带玉林宫的密林中躲藏。解放军进入康定后,马胜云才回康定。回康定后,马胜云仍到康定回民小学任教。
    不久,马胜云被派到干部政治培训学习班学习,学习了一段时间,结业后,仍回原校工作,被学校聘请任该校校长。此后,18岁的马胜云被康定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为代表参加第一届大会。之后,又被推举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出席第一届大会。
    不久,马胜云到北京中央民族军政干部培训班学习。培训一年(目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筹建自治区),1950年初培训班毕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对于上述经历,马胜云老人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我从康定出来,一口袋糌粑,一口凉水,在泸定过的溜索。从康定走出来就是为了做点事。”
    马胜云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可以选择随军进入西藏,进而走上从政的道路。但此时,马胜云深感建国之初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因此,军政干部培训班毕业后,马胜云未从政,主动要求到北方交通大学补习基础知识。补习班结业,马胜云选学地质,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
    回想这一人生选择,马胜云老人说:“地球上的生命都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名利只是几秒钟的事,要为人类做出有贡献的事。”
    1955年,马胜云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办公室,任李四光部长的学生、助手,参加筹建地质力学院研究室,并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
    从此,马胜云与“苦”为伴,却甘之如饴。
    此后四十年,作为学术秘书,马胜云几乎参与了李四光主持的所有地质研究工作。冒严寒,顶烈日,在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山中,跋山涉水,攀悬崖,临深渊,登峰探谷,进行野外地质考察,马胜云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们先后对京津、皖南、大别山、湘南、秦岭、胶东、苏南等地区的构造体系厘定、经向构造体系建立、构造复合联合及地壳运动时期鉴定等地质力学基础理论和某些重要矿产的成生与分布规律应用研究做出贡献。
    在野外地质考察研究的那些年,马胜云住过牛圈,也睡过猪圈;他曾在翻山时,从山上摔下来;他屡次遭遇猛兽,说不清多少次掉进深沟之中;在野外考察的路上,他曾三天三夜挨饿;在安徽考察,由于怀里揣着指南针,乡里的干部和村民误认为马胜云是特务,将他抓了起来;在进行地质考察时经过的村庄里,村民点不起菜油灯,马胜云只能借火堆发出的光完成考察报告。
    当天,马胜云老人对记者聊得最多的就是自己野外考察时的经历,从老人说话时的语气和眼神之中,记者能够感受到老人内心的自豪感、以及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开拓者的那份豪迈之情。
    上个世纪50年代,在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新中国地质事业开拓者们的努力之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一举使中国扔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参与者之一,马胜云老人还通过自己的文字继续书写那段历史,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老人先后写下了地质力学专著《怎样找钴矿和矿》、科普读物《穿过地平线》、《李四光年谱》、《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等专著,参与编撰《李四光全集》已出版八卷,以及编写科研报告、科学规划、编审书刊几十册等。如今,将近九十高龄的老人已开始写作一部自己的回忆录。
    新中国建立之初,还有多少人曾像马胜云老人一样为了理想奋斗一生、贡献一生,却又终究甘于默默无闻?结束采访后,记者被这个问题牢牢抓住了。记者似乎明白了马胜云老人一直毗邻李四光纪念馆而居,不愿离开的原因。
    由于时间的缘故,也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许多可歌可泣、永远值得铭记的故事马胜云老人尚未来得及向记者讲述,但记者相信它们一定会出现在马胜云老人的回忆录之中,这些故事也一定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启示。
    走出马胜云老人的家,经过李四光纪念馆,脚下的路宽阔笔直,经过这条路,马胜云老人从康定走到了北京;经过这条路,许多和马胜云一样的人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汇聚到了一起;经过这条路,新中国的现代化的轮子飞速旋转,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一切很容易让人想到五星红旗,它色彩鲜艳,四颗小五角星正紧紧依偎着一颗大五角星。
     
    
  • 上一篇:梅俊怀——新中国康区话剧艺术的开拓人
  • 下一篇:让笔墨飞舞成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