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作家群 >> 浏览文章

康巴作家群五代同堂奠基本土文学康庄道

《甘孜日报》    2014年10月20日

——记《贡嘎山》杂志第五届笔会


《贡嘎山》第五届笔会开幕式。


笔会分组讨论。
   在州委宣传部、州文联、海螺沟管理局的支持下,《贡嘎山》杂志第五届文学笔会9月在海螺沟召开。近三十位我州作家、诗人、小说家、资深编辑、文学爱好者汇聚磨西镇,就我州青年作家作品赏析及其发展趋势交流心得。在与会者的深入探讨中,文学甘孜深远的意义呼之欲出。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好几位康巴作者走进了记者的采访本,走进了记者的内心世界,也走进了这篇拙文。
    座谈会上,与会作家深情回顾了与《贡嘎山》杂志的文学渊源。《贡嘎山》杂志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如今康巴作家群已经是“五代同堂”,从50后到90后,一代代康巴作家在《贡嘎山》成长。这次笔会,最让人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康巴作家群”现在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康巴作家群如此壮大?让我们来听听五代康巴作家的讲述。
   【50年代代表作家】
    郭昌平:静下心才能创作出好文学
    郭昌平,1952年10月出生于康定县。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以小说和散文为主的文学创作,其短篇小说获首届《贡嘎山》文学奖,散文获《四川日报》文学奖、《泉州文学》优秀作品奖,是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获得者。出版个人新闻专著《康巴履痕》,主编或参与编辑《当代甘孜》《康藏笔路》《九五康定洪灾》《天地一方》《情歌的故乡——康定》等书籍。
作为康巴作家群的老前辈,郭昌平对康巴文学有自己的看法。郭昌平说:“大千世界的变化对人们的创作难免有影响。作为搞文学的群体,静不下心是搞不好文学创作的。如今,不仅康巴文学界,整个中国文学界都处于喧嚣之中。但是,甘孜州相对内地比较边远落后,它的诱惑要少很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尤其文学爱好者,比内地的人心要静很多,这为康巴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郭昌平说,即使一些内地的知名作家到甘孜州这块土地上来创作,他们也达不到康巴作家的心境。因为他们缺少心的宁静,他们无法做到静下来,把心献给这片土地。如今对于康巴作家群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讲,有了报纸、刊物、杂志、网络等等过去没有的平台,让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地方,这也是康巴文学能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60年代代表作家】
      窦零:作家要勇于不写
      见到窦零的时候,记者有些诧异,诗人,在记者的眼里总是一副忧郁的样子,可是他不一样,每次说完一句话,总是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其实记者也搞不清楚他在笑什么,天生的乐天派。
      窦零,60年代出生在康定县,诗人,在国内期刊发表作品若干,出版有诗集《洞箫横吹》,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为康巴作家群中60年代出生的作家,窦零最感叹的是康巴作家群的凝聚力。他说:“康巴作家群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凝聚力。在现在这个社会里,  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很难,而作为一个群体的话就不一样了。其实康巴是一个大概念,康巴作家群把这个大概念融合成为一个队伍,让大家在里面跨越地域的差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对于康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讲是很好的事情。”
    窦零说:“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以前是一人写作大众阅读,现在是大众写作无人阅读。张承志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不写也是一种水准。我觉得说的很好,一名作家要勇于不写,但写就不能失掉水准。”
 【70年代代表作家】
   夏加:每位作家都是康巴作家群里的一个单元
   夏加,70年代末出生于丹巴县,出版有长篇叙事诗集《天子格萨尔》、随笔集《天牧》等。对于夏加来讲能够成功走入康巴作家群,实属不易。对于一个大山里的孩子,曾经,他根本不知道《甘孜日报》和《贡嘎山》杂志这样的文学平台的存在。他只是单纯的衷于自己的创作,过着孤芳自赏的日子。直到2002年遇见了文学导师杨丹叔,才彻底地改变了夏加的生活。在杨丹叔的帮助下,夏加逐渐结识了更多康巴本土的作家,也得到这些作家的帮助,渐渐地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由于有着艰辛的文学之路,夏加对于康巴作家群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诠释的,他认为他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用最大的努力走好文学这条道路。夏加说:“就我个人而言,将积极响应和参与康巴作家群提出的长远规划,立足康巴大地创作康巴题材的作品,同时,走出康巴概念,培养普世眼光。我想在两个方面有所发展:一是写长篇小说,二是写报告文学。在长篇小说这一块我也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目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刺》,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看清自己需要什么。我只想告诉大家,人不是依托生活,而要学会如何去生活。正在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病人》,反映了藏区的一批人,在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的同时固步自封的现状,还反映了现在人们自私、贪婪、没有怜悯之心的心理;最后,想告诉大家,藏民族该如何发展,是一个问题。接下来的一部长篇,我想通过佛学来衍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我会用我毕生的精力收集有利于康巴文学传承的材料。现在我收集了天葬、藏族婚嫁等方面的材料。”
     80年代代表作家】
    泽郎东珠:利用好《贡嘎山》藏文杂志这个平台
    泽郎东珠出生于1983年,是一位汉语、藏语创作的双料作家,创作有藏文诗歌、散文、评论400多篇,汉文诗歌、散文200多篇,是一位怀揣着文学梦想的80后。和东珠聊天,发现他和很多用藏文母语创作者一样,对藏文学有执着的热爱,在热爱的背后又饱含着对藏语言文学创作作者缺乏的痛心。
     第一次参加《贡嘎山》笔会泽郎东珠显得很激动,他说:“《贡嘎山》杂志最初是在中学时期走入我生活的,当时我在武侠梦与文学梦的路口徘徊,《贡嘎山》的出现对我后来选择专业和创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我文学路上最好的老师之一。今年有幸参加《贡嘎山》第五届笔会,正式走进了‘贡嘎山’的家里面,与康巴作家群的老师们学习、交流,这是难得的机会。”
     作为一名用藏文母语创作的作家,泽郎东珠对藏文学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泽郎东珠说:“我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其根本的存在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在这个流行‘统一’、‘同化’的大环境下,母语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因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和心灵之声,而康巴藏语母语创作团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突出。所以,《贡嘎山》藏文版对藏语创作者给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因此,我认为以《贡嘎山》藏文版为平台,藏语创作者应该向他人学习,改自身不足,以交流、团结、进步为目的,砥砺奋进!”
   【90年代代表作家】
    拉伊:以属于90后的风采展现康巴作家群的年轻风貌
    拉伊(原名阿西),作为一名90后的诗人,在笔会上她的作品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多前辈对她的天分给予了肯定,但也有前辈对她创作的方法表示担忧,希望拉伊用她干净的文字多创作散文,而不是诗歌。
    关于康巴作家群,最小的一名90后作家拉伊如是描述:“第一次听‘康巴作家群’这名字是在《藏人文化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其实,没看那则报道前,我就已经通过博客、微信、QQ 等平台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康巴作家。这得感谢聊天软件发明团体,它拉近了我与文学的距离。我在追寻文学的道路上总是孤独,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有一段时间处于沉默寡言的状态。我很多次问自己为什么喜欢文学?你现在正在干什么?你要写成什么?这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我也总是在迷茫与徘徊的边缘失足。很多时候我缺乏对自己的信任。这对于一名热衷文学的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不小心,她就会泯灭梦想。对我来说2014年是个吉祥年,我的诗歌被《贡嘎山》杂志刊用了(这是我诗歌的处女作),同时受到了主编列美平措老师的好评,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那种澎湃的心理。列美老师邀请我参加贡嘎山、州文联联合举办的海螺沟笔会,又一种激动涌上心头,感谢列美彭措老师。参加笔会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康巴老一辈作家,听了他们的讲座及对我诗歌的意见、建议后,让我深受启发。康巴作家群让我坚定了信念,找到了方向、肯定了自己的追求。我不再孤独,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讲,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谈到对康巴文学的传承,拉伊显得很谦逊,她说:“作为一名90后康巴文学爱好者,这个时代不同以往,信息化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传承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融合,创造新时代民族优秀文化。在对精神实质传承的前提下,才有对语言文化、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传承。”
    后记:作为一群康巴作家,他们从小成长在藏族文化的熏陶下。他们阅读过许多藏族文学的史籍、诗歌、故事、格言等,这些都促使他们走上了康巴文学创作的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我州涌现出了一批用汉语和藏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他们给康巴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历史记述功能,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看到这样的情形,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们相信康巴文学在扬帆起航后会越走越远;也相信康巴作家群会越来越壮大,会为康巴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记者 杨珂 文/图)
 
 
  • 上一篇:冰川脚下人与文交错行走
  • 下一篇:贡嘎山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