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旅游 >> 旅游资讯 >> 浏览文章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川日报    2017年08月01日

        ■傅勇林

    核心提示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在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时强调,要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推动成乐、成雅协同发展,攀西经济区要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重在工作落实。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省委治蜀兴川总体战略推进旅游业发展各项工作,围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重点,切实推动我省“511”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突出5大区域,打造10大旅游目的地,构建10大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推动四川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个性旅游为主的阶段,全域旅游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凸显旅游产业绿色特质,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四川实际,切实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必然要求。

  ●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压紧压实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力量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个性旅游为主的阶段,全域旅游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简而言之,就是要改变单纯建景区、修宾馆的传统模式,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服务等围绕旅游业聚集和布局,从供给侧整体提升一个地区的旅游品质,让游客感到“一山一水总关情、一景一物都入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把旅游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推动四川旅游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化过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100亿元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旅规范市场工作,打出了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依法管理等一套“组合拳”。目前,四川旅游业在全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中名列前茅,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增添了动力。201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705.5亿元,接待游客6.3亿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08.8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5.8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8.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4%。旅游业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美丽新貌焕发。全省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一大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相继涌现。2016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15亿元,全年我省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885.3元。全省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占2016年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9.1%。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截至目前,全省A级景区达440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4A级景区20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5万余家,星级饭店426个,其中五星级饭店32个。一批大房车露营地、特色民宿、农业公园、健康养老等新兴旅游业态也蓬勃兴起,“近者悦、远者来”的良性旅游发展格局在四川初步形成。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了区域繁荣和谐稳定。2016年全省藏区旅游总收入达到443.4亿元,是2010年的4.6倍。成功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处和小平故里、朱德故里25A级景区。

  全域旅游在四川的有效实践充分证明,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的决策部署与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完全符合四川发展实际,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旅游思想在四川落实落地的集中体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推动四川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力量。

  持续深入地做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这篇大文章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优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题,最重要的目标是调整优化一产、二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够协同提振投资与消费、拉动产业与就业、促进开发与开放,从而形成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点、动能转换的强劲爆发点,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快推进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时也是解决旅游产业自身供给不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凸显旅游产业绿色特质,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延续的中华文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同时,旅游业也是环境友好度高、环境带动效应好的“绿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生态文明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实行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有利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立足四川实际,切实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必然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旅游业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使更多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群众就业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背靠山水美景摘下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目前,全省有400多万人从事旅游服务,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行政村超过5000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达到15万户,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提前奔小康。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四川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已位列全国第五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自身旅游资源禀赋、发达省份发展水平相比较,我省旅游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旅游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提高。从全球视野来看,我省距离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还有不小的差距,景区品质还需提升,服务的便捷性舒适度还不够,市民和游客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万亿级”产业集中突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推动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实施,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努力构建我省“511”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为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具体目标如下:

  ——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2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入川游客与本省游客的比例优化为4555;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在总人数占比达48%,比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接待入境人均天花费年均增长率比“十二五”提升3个百分点。

  ——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带动、促进百姓致富作用更大。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3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的目标。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素质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的目标。

  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把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工作压紧压实

  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四川旅游业行稳致远的底部基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按照省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我们将着力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打造我省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以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为核心,实现成乐、成雅协同发展。推动川南经济区整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文旅融合、低空旅游、水上旅游等方面尽快破题。推动川东北经济区建成四川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和提升休闲观光和体验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塑造川东北旅游品牌。推动攀西经济区打造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以西攀高速为轴线联合推动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带建设,创建国家级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打造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区、旅游线。同时,继续培育一批四川省旅游强县,有效激活县域旅游经济活力,努力形成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二是坚定不移地融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四川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进程,联合相关部门选择部分市、州,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扶持35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房车营地、索道缆车、游乐设施、低空飞行等旅游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一批“旅游产业园区”和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集中培育1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县,使旅游业成为我省三次产业链条延长、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承接力量。同时,围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城市群和特色小镇、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等“多规融合”,形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坚定不移地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四川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我们将集中精力研究破解当前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老问题”“硬骨头”,争取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旅游投融资机制、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等问题上取得先行先试的区域性突破,形成全省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性成果。将围绕科技创新这一“第一动力”,推动现代新技术在全省旅游业的    广泛应用,以旅游业新技术应用大会为平台、三大国家和省级旅游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形成全行业新技术应用的热潮,为四川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压紧压实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聚焦发展能力提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强行业指导、坚持地方主体,依托市、县党委政府抓好28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将“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的产业发展新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领域规划,成为“多规合一”的重要引领。围绕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精、做优“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集群,加快以景区为核心的门票经济向以过夜为核心的综合经济转变。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音乐、体育等产业双向渗透融合,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水上旅游、温泉旅游、阳光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优化旅游产品存量,扩大旅游产品增量。以标准化为引领,加快将各类旅游资源转化为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力创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二是聚焦服务能力改善,狠抓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对标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推动解决我省旅游公共服务实施建设短板。推动《四川省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落地实施,完善口岸机场、支线机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络。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标识标牌、应急救援等纳入地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统筹推进。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及自驾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聚焦供给结构改善,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实施“3+2”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提升工程,今年将以启动三星堆文化旅游综合提升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旅游区综合提升、典型示范。推动纳入三批次“百镇试点”的98个旅游镇的产品打造,建设一批国家3A级以上景区的特色旅游镇。实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计划,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推进36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创新农民资源入股、土地入股和门票分红等合作发展方式,建立乡村旅游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员“两师一员”制度,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全省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推动中国“长征遗址”申遗,加快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特色小镇和特色景区,进一步做强我省“长征丰碑”“将帅故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品牌。强化红色旅    游的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打造一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聚焦美丽四川品牌塑造,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和市场整治。进一步打响四川旅游品牌。把四川旅游品牌塑造纳入全省对外开放合作战略中统筹推进,综合运用媒体营销、事件营销、体验营销、航线营销等方式和新技术手段,深化“四川,不仅仅有熊猫”旅游形象宣传。依法维护四川旅游形象。对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坚持法治化、标准化、综合化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涉旅安全服务保障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重拳整治旅游市场。千方百计确保旅游安全。坚持把旅游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涉旅安全联合检查机制,加快建设旅游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作者系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 上一篇:“圣洁甘孜”成避暑游好去处
  • 下一篇:我州全力推进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