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健康生活 >> 浏览文章

只要多运动,糖尿病就追不上?无糖食品可以敞开吃?你关心的“糖”问题都在这里

新华网    2021年01月04日

     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糖尿病管理,远离并发症,可能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患病多年的“糖友”都有很多的疑问,甚至还有一些误区。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做客“健康大咖谈”直播间,围绕公众关心的糖尿病相关问题进行权威解答,在此带您快速浏览核心要点。
   “甜蜜的忧伤”为啥找上我
    01 偶然测血糖,发现超过了标准值,这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郭晓蕙教授:我们偶尔测血糖发现异常,如果测的是空腹血糖,可能确实是出现问题了,需要尽快去医院做检查评估。而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可能是这一餐喝了比较多的含糖饮料,或者食用了高糖食物,所以造成了这样的  血糖异常波动。但如果发现频繁出现餐后血糖异常,那么务必要及时去医院做系统检查。
     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因为惧怕而延误检测和诊断。因为越早诊断、越早开始治疗,治疗的效果往往也是更佳的,可能简单用药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非常好。

    02糖尿病会不会遗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郭晓蕙教授:糖尿病是有遗传“易感性”的。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机会就更大。我们临床实践中也  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家中,几代人都患有糖尿病的这种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很重要。有遗传高危因素者,努力去改善环境因素,通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及时检查、积极治疗,可以让糖尿病晚一点到来。

    03血糖为什么非管不可?会带来哪些危害?
   郭晓蕙教授:严重的高血糖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高血压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但高血糖带来的“无症状”损害,其实更为凶险。如果长时间血糖管理不佳,慢性血糖升高,最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糖随血液循环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会与其中的蛋白质结合,使其变性。血管壁是最先受影响的部位,会导致如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进而影响脑、心脏等器官。如影响眼底的微血管,会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如影响肾脏血管,会出现尿蛋白增加、肾功能下降,导致最终需要透析或者需要换肾;如影响下肢血管,会  引起神经病变,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伤口不易愈合,甚至有截肢的可能。
    在此提醒大家要特别注重定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要到医院做全面检查。即便不用药,也要开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

    控糖,“管住嘴”“迈开腿”就够了?

    04糖尿病患者饮食上都要注意哪些原则?
    郭晓蕙教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简单来说有两方面。
    第一是控制总热量。我们要知道全天需通过食物摄入多少热量。
   计算所需热量,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理想体重。可以教大家一个粗略的算法,用身高的厘米数减去105。例如,一位身高170厘米的男性,他的理想体重是170-105,即65公斤。
   其次,需要摄入多少热量,还要根据日常活动情况来计算。
   如果是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需要35千卡以上的热量;
   如是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每公斤体重需要30千卡的热量;
   如果是卧床不起的患者,每公斤体重需要25千卡左右的热量。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公式也不能机械套用。例如,一位身形已经很消瘦的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按照现在非正常的体重供给热量,而需计算他的理想体重。同时,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处于妊娠期的孕妇,以及老年人,  计算需要摄入的热量时还应适当增增减,以满足其特殊的身体需求。
第二是饮食均衡。不能为了控制血糖,一点主食、一点碳水化合物都不吃,这样其实会造成营养不均衡。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而且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很少,可以说是相当“清洁”的能源。糖尿病患者不能因噎废食,远离碳水化合物,关键要把控摄入的量。
    有些患者还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吃蔬菜、水果就可以。大家要知道,只摄入蔬菜、水果,提供的能量远远不足身体日常所需。
    除了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是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能量来源。长期摄入能量不足时,身体不仅会耗尽储存的糖,也会消耗蛋白质,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主食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中也有很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等等,在人体维持日常机能时都发挥着各自的用途。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重在均衡,食物的种类可以多样化一些,长期以往,对身体更为有益。

   05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糖食品是不是可以放心吃?
   郭晓蕙教授:很多人认为,无糖食品里面是没有糖的。但这些无糖食品中只是没有使用蔗糖、葡萄糖等显而易见的糖成分,其中的“隐形糖”实则并不少。
   制作食品的面粉、淀粉等最终会被人体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糖,并且,点心等食物中添加的奶油、脂肪等含有  很高的能量,经人体吸收代谢后依旧会大量分解为糖。所以,无糖食品并不是“隐身草”,绝对不能“敞开吃”。

   06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更恰当?
   郭晓蕙教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肯定是必要的。例如在进行连续血糖监测时可以发现,餐后血糖逐渐上升时,适当的散步后,血糖的上升趋势就会渐缓,甚至下降。运动时会更多地消耗糖,让正在升高的血糖渐缓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造成损伤。且不说运动不当造成的关节损伤,在血糖控制不佳时,胰岛功能也是很差,大量运动后,人体内没有充足的胰岛素分泌,糖不能进入细胞中,使细胞处于“饥饿”的代谢中,体内的乳酸堆积起来,不仅会带来肌肉酸疼,还会带来更不良的影响。例如进一步消耗脂肪,产生酮体。
   因此,想单靠运动降血糖是非常大的误区。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切忌蛮干!

管好糖尿病,和并发症说再见
   07糖尿病患者如何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日常监测?
   郭晓蕙教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的目的是要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为了减少并发症,不只是管好血糖就可以了,同时还要管好血压和血脂,另外还需要控制体重。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时,血压是重要的一环。如脑梗、脑出血等并发症,和血压相关度很高。
   而为了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血脂管理带来的获益其实可能比管好血糖带来的获益更大。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血栓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我们在调整用药之前,也要观察患者的体重变化。另外,肥胖本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管理体重尤为关键。

   08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做哪些检查?
郭晓蕙教授:除了刚才提到的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也很重要。
   患者平时测血糖只提供了一个时间点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反映平均的情况。而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患者过去8~12周平均血糖的水平,并且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因此,可更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另外,患者三个月或半年可测一次肝肾功能,可以方便医生对于用药进行调整。
   对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检查可以每年一次,例如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下肢动脉检查、尿蛋白检查等。对身体各个脏器的进行及时监测。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咖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咖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 上一篇:健康辟谣|盘点那些经久流传的十大食品谣言,2021年吃得更安心
  • 下一篇: 守护阳气,安全过冬!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jksh/6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