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健康生活 >> 浏览文章

珍珠“猫腻”常见三招

本网综合    2016年08月22日

    低级造假:石子镀塑料,冒充淡水珍珠。除了用石子、橡胶、树脂做核之外,类似珍珠项链还常常用荧光粉镀膜,增加“项链”的真实性。
    鉴别:真珍珠都有珍珠粉,两颗珠子相互摩擦,都能擦出粉末状物质;而塑料镀膜产品却无此特点。
   中档货“猫腻”:“人造核”镀珍珠粉。很多品牌销售的珍珠项链是“人造核”镀珍珠粉造的合成产品,润泽饱满、颜色自然,与天然珍珠的外形无异。
    鉴别:“人造核”珍珠弹性较差,可用“弹跳法”鉴别。将珍珠置放于书桌之上0.5米,令其自然落下,如果弹起的高度达到0.4米以上,基本可断定为天然珍珠。
    高档货“货不对板”:“大溪地”噱头,成就品牌暴利。
    某日本品牌的珍珠项链价格多在15万~25万元/条,号称其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大溪地”。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的珍珠多数为来自台湾海峡的海水珍珠,甚至还有部分“淡水”养殖产品。而类似“土产”产品,国内售价不超过5000元。
    鉴别:“大溪地”出身根本无法验证,国家珍珠标准上对此也无详尽定义,不建议消费者盲目追捧品牌。
  • 上一篇:皮蛋的做法
  • 下一篇:​如何防范老人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