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新龙示范园升腾新希望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21日

    ■本网记者 张磊

    初夏时节,本报记者跟随中省媒体采访团来到新龙县博美乡供科村的宜兴农业科技示范园。一进园区,只见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呈现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园区内不仅有鲜嫩的时令蔬菜,还养了不少藏香猪、藏飞鸡,这里的蔬菜不喷农药、不用除草剂,只施农家肥,是群众喜爱的新鲜绿色的安全食品。”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丹巴格西告诉记者,园区积极探索藏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不仅促进了新龙传统种养殖结构调整,而且已经成为全县城镇居民的“菜篮子”、“肉篮子”基地。

    创新思维 加大投入力度

    开辟脱贫奔康新途径

    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新龙县博美乡雅砻江畔,紧邻国道227线,由宜宾市对口援建。园区占地面积120亩,现建有12亩蔬菜大棚,2个藏香猪养殖场,1个休闲体验区,1个高新试验示范基地,年产各类蔬菜20万公斤,出栏藏香猪1000余头,年总产值达500万元,示范辐射新品种、新技术10余项,培训新型农牧民1500余人次,引领带动县域农牧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为真正使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发展特色产业、发挥示范引领、助推脱贫奔康的样板,该县多轮驱动,倾斜财力,今年投入资金1414万元,按照“农、旅、文一体化发展”为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高标准实施提质改造规划,规划建成1个生态文化广场,1个冷冻食品储藏库和1个农产品储藏库,7个专项功能区(可控化温室大棚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试验示范区、畜牧养殖区、培训区、电商平台和休闲区),实现园区从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休闲、观光一体化运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确立“互联网+”思维,依靠四川工商职业学院的支持,在园区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网络平台销售黑青稞、黑木耳、牦牛网、紫皮马铃薯等高原特色产品,为藏区农牧民打开脱贫致富新途径。

    发挥优势 做好对比论证

    特色产业发展明方向

    “发展什么、怎样发展”是藏区发展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探索产业发展新路,明确产业品类发展方向,新龙县以“现实”说话,通过对比论证,以优势最大化决定品种选择。为此,园区建立了品比试验场,不同类型作物同种一块地,以收成见效,以价值高低定“英雄”。

    在园区品比试验场,“粮--饲”三元种植区、青稞区、马铃薯区、油菜区、玉米区、中藏药材区分块设立,分类播种,精细管理,生产成本、产出效益分别记帐,以“数字”定高低。今年,园区种标题粮经饲作物12亩,引进饲料、鲜食和普通玉米新品种14个,引进紫皮紫心马铃薯新品种2个、紫皮红心马铃薯新品种1个,引进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2个。待收成后,老百姓一看帐本,就知道该种什么和怎样种,实现从空洞说教到现实指路。

    到园区务工 掌握新技术

    在家门口挣钱又学技

    宜新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是精细化劳作,同时又是无公害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纳当地劳动力进入园区务工,既使当地居民有务工收入,又使他们在劳作的同时学到了先进种植技术。

    青稞控施肥技术、马铃薯高产技术、油菜无公害栽培技术、高原玉米种植和青贮技术……这些在以前对于村民来说很难的种植技术,如今通过在园区边学习边务工,不少村民很快熟练地掌握了。“现在,既可以在园区务工,又能学到科学种养殖技术,还可以照顾家里的田地,增加了家庭收入。”正在劳作的贡科村村民尼麦拉姆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新龙,通过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带动,近年来在色威、甲拉西、皮擦等乡镇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县种植业的产值份额中逐年扩大,成为当地精准脱贫的最大支撑。

    “宜新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示范推广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加强市场与农户的连接,推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以县城区域为特色蔬菜、生猪和藏鸡的新型产业圈,成为全县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和‘肉篮子’,同时园区也成为具备现代种养业、体闲农业为一体的可持续循环式发展的综合科技园,是高原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是全县居民休闲观光旅游的农业景点,是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盘’。”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巴格多吉掷地有声。

 

  • 上一篇:德格县五强化切实做好防汛工作
  • 下一篇:泸定县防汛应急“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