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康定鱼通文化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鱼通服饰。

鱼通民居。

鱼通锅庄。

   【开栏语】我州是历史上最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迹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我州藏文化在早期就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符合文化。这种复合文化不仅体现出藏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融合、吸纳、尊重,也让甘孜文化展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很多独特的甘孜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被遗忘的境地,本报策划的“文化识康巴·另眼看甘孜”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州的历史文化。

   川西民族走廊地区分布着一些名为藏族而实则具有独特语言、文化色彩的古老部族,居住在康定鱼通地区境内大渡河沿岸及周围山区的贵琼人便是其中一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长不足20公里,宽不足1公里的地域内,其四周都为其它民族所包围,但他们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与周边民族具有巨大差异的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大渡河沿岸,峰峦耸翠,溪流潺潺。青山与绿水环绕间,一支约7000人的藏族特殊族群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四周都是其它民族,尽管被包围,但他们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与周边民族差异巨大的独特的本民族文化,他们自称为“鱼通人”。

   鱼通人生活的地区叫做鱼通。这让鱼通这个词既成为了一个地名,也成为了一个族群的名称。作为地名,“鱼通”最早得名于唐宋,至今未曾改名。“鱼通”始见于文献就与土司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元、明、清三个朝代相继长达六百多年间,是各代鱼通土司的属地,其地域大致包括康定东部和泸定西部的大渡河沿岸地区。而现在的鱼通地区则是指今康定的鱼通地区,而当地人又把鱼通分成了上鱼通和下鱼通。

   在鱼通地区,中老年男子都喜欢在头上缠上又厚又重的盘头帕,所以有学者认为“鱼通”是藏族对居住在这里部族的称呼,“鱼通”一词是藏语音译,因为藏语“鱼通”意译为“缠头巾的人”。也有学者认为“鱼通”是自称,是鱼通语“戈羌”的音译,非藏语,然而鱼通语“戈羌”是何含义已无人得知。于是,作为一个族群名称“鱼通”被覆盖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种神秘,还来自于其族源,因为鱼通人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并无历史记载来考证其民族的源头,而学术界对此的认识也仅仅停留于猜测。有学者认为鱼通人是古代生活在四川雅安地区的青义羌;有学者认为鱼通人是秦汉时期从黄河流域南下的古羌人;也有学者认为鱼通文化与在阿坝州岷江上游的羌族文化极为相似,由此推测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族源关系。然而,推测仅仅是推测,目前,鱼通人的族源对世人来说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长不足20公里,宽不足1公里,这就是鱼通人生活的狭窄地域。千百年来,他们生活在这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里,保持了其语言的独立性与独特性。鱼通话有语言,但未能形成文字,其语言经过口口相传保存到今天。至今,鱼通人依然使用着古老的部族语言,而这种被称为“地脚话”的鱼通话仅在鱼通地区方圆40公里之内流传,一出鱼通区域,任何地方的人都无法听懂,它与藏语和周边其他民族的语言差异很大,只是偶尔会使用汉语或藏语做一些借词。学术界将鱼通话命名为“贵琼语”,贵琼语属藏缅语族羌语支。

   在鱼通地区,不少人还保持着古老的装束,男子穿青色或黑色的长布衫,用布带束腰,劳作或天冷时会在外加一件用动物皮加工做成的皮褂子,老人以青布包头,帕长约3丈左右,缠成大盘头。女子也穿长衫,头戴方形青色头帕,腰系围腰帕。头帕绣有彩色花边,发辫用青色、蓝色或红色的绒线盘于头帕之上。围腰帕为梯形,上窄下宽,边缘用蓝色或浅绿色布料做装饰。围腰帕分为两种,一种绣着各种精美图案,一般在重大节日和喜宴上穿戴,一种比较简洁素净,一般在日常生活中穿戴。

   每一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歌舞形式,鱼通也不例外。

   鱼通音乐以山歌为主,唱腔高亢婉转,也是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的,内容多以劝化为主,题材涵盖家庭和睦、夫妻和睦、敬老行善、人格品德、勤俭持家等,目前传唱较多的有《十二杯子酒》《看郎哥》《盼娘歌》等等。有部分古老的山歌歌词为鱼通古语,目前只有少数老人还会唱,而其歌词含义已不能完全解释了。

   鱼通锅庄是鱼通地区最传统的一种舞蹈,在几百年前已开始流传,它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其舞蹈独具特色。鱼通锅庄动作幅度小,刚柔并济,步伐先慢后快,刚劲有力又柔美飘逸。在鱼通地区,跳锅庄仍然是节庆婚宴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无需什么演出场地,只要兴之所至,人们便围成一圈,中间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酒、腊肉、钱、米或麦子。男女老少身着长衫,分成两队,男女领舞各一名,众人随着领舞之人对唱对舞。口中唱词一出,手、脚便跟着甩出,欢乐喜庆便随之而至。同鱼通山歌一样,鱼通锅庄目前也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跳了,由于没有文字和曲谱,古老的鱼通歌舞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况。

   面临失传的除了鱼通歌舞还有鱼通的地区十二年一次的盛会——羊年会。羊年会按旧历推算,每逢“未年”十月开始举行,因“未”属羊故称羊年会,进行“打火把”“喊天”“献牲”等活动。这种仪式原本是为祭祖祈福,后来节日庆典的意味逐渐超过祭祀。如今知道羊年会完整活动过程的的传承人均已七、八十岁,年轻人也不愿传承古老的民风民俗。目前,这种民俗已濒临消亡。

鱼通人的房屋符合古人对居所背山面水的要求,多依山而建。房屋为木石混合结构,以片石木材和黄泥为主要材料建成,当地人称之为“碉房”。房屋用石块垒起,以木头为墙筋,每隔一定高度,横砌进入石块,融为一体,使之更为坚固牢靠。“碉房” 一般为三层或四层,呈四角或六角形。底层为关牲畜。第二层为“堂屋”, 在过去,是集做饭、吃饭、烤火、家人日常活动为一体的场所,地上设有火塘、灶,并在火塘上设石制三脚锅庄或铁三脚。第三层为各居室,有的设有贮藏室和会客屋。顶层为经堂,室外为晒坝,作打场、晒场用。有些在外侧设有一小吊脚楼,可堆放杂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碉房已无法满足现在居民的需求,已很少有人居住,而新式碉房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出现。

   仿佛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鱼通在时间的长河里保持着它最初的形态,固执而沉默,静待着有一天有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认识它并留住它的美。

(康定市委宣传部 /图)


  • 上一篇:一城烟火半城景
  • 下一篇:从108梯上跑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