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藏羌彝”闪耀非遗节

四川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615,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展”游客络绎不绝。来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新鲜的非遗产品,展示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推动藏羌彝非遗的传承和产业发展。□本报记者 何浩源

    手工艺品受热捧

  上午9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展”四川馆里,会理绿陶展位的韩春寅正在用毛巾擦拭一个茶壶。除了茶壶外,展柜上还放着花瓶、茶杯、酒壶等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用会理绿陶制成,上面还绘有彝族传统特色的精美图案。韩春寅说,由于会理绿陶的通透性,用它做成的茶壶泡出的茶格外清香。在本届非遗节上,会理绿陶工艺品平均每天能卖出十几件。

  另一边阿坝州羌绣展位的胥丽霞更是高兴,她们公司刚刚签了一个十万元的大单。这次非遗节她们带来绣上了羌绣的鞋子、剪纸、提包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上的图案从山川草木到花卉瓜果,从飞禽走兽到古朴纹饰,构图精致,栩栩如生。胥丽霞说,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是羌绣的一个显著特点。羌族人将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与追求,通过刺绣,密密麻麻绣入那些五彩缤纷的图案之中。“所以羌绣手工艺品既美观又实用。”

    传承人各出绝招

  把单一的非遗产品做大成一个产业,背后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让非遗的传承发展之路走得更好。

    甘孜州的藏传药泥面具深受市场欢迎,每年订单供不应求。但是由于全部手工制作,会的人又极少,很多订单都不能接。后来,藏传药泥面具大师四龙降泽和当地政府一起,建立了传习所,教授群众学习这门手艺。“群众自己在家就可以制作药泥面具。”四龙降泽说,这样不仅使产能低的状况得到了缓解,还能带动群众增收,一举两得。

  阿坝州祥巴(木版刻画)艺人曲甲对记者说,以前祥巴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以次充好、随意压价的行为,让整个行业受到影响。后来,阿坝州的祥巴艺人自发组织了行业协会——不仅规范市场秩序,更共同探讨祥巴艺术的传承和开发。现在,曲甲所在的九寨沟藏族祥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每年的产值就能有几千万元。

   引进人才建立数据库

  甘孜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陈岳说,近年来,甘孜州下了大力气挖掘、保护甘孜的传统文化,建立康巴歌舞数据库。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项目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总行程20多万公里,到各个山村收集濒临失传的歌舞。“我们还打算引进和培养一批懂设计、会开拓市场的人才,帮助我们取得更快的发展。”

  阿坝州文广新局局长陈顺清则认为,藏羌彝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动文旅相融互动。通过在本地举办民族风味浓郁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藏羌彝非遗产品的文化魅力,从根本上使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土壤更加肥沃。另一方面,对一些市场需求小但又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手艺,则应注重“养”。由政府牵头,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通过数字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存,并且对其传承人在生活上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 上一篇:周末盆地局部大雨 川西高原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
  • 下一篇:藏区志愿力量的“本土化”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