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旅游 >> 旅游资讯 >> 浏览文章

牧旅结合 村企联姻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康定俄达门巴村依托旅游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省委统战部省职教社组织俄达门村民参观龙泉山庄。

经过培训后的村民正在整理房间。

村民正在学习制作面点。

    ■周燕 邓丽华 /

    如果放在几年前,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村民日泽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了股民。“前年,我家还是村子里最穷的一户,自从脱贫攻坚以来,一切就发生了改变,现在我和我们村的其他牧民都成了股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指日可待。”村民日泽激动不已。

    俄达门巴村属于纯牧区,地处康定旅游资源富集的折西片区,这里是贡嘎生态河谷核心区域,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该村171724人,有贫困人口37144人。以前,该村大多数村民的收入来源于采挖虫草、销售牦牛附属产品,缺少致富增收门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1900元,全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要小康,就必须补齐贫困短板;要摆脱贫困,就必须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脱贫攻坚以来,在康定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依托木雅景区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富有牧区特色的牧民脱贫致富新路子,实现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集体收入、户有致富门路、民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筑巢引凤“牧区变景区”

    盘活集体资产“有靠头”

    由政府搭台,引进木雅泽朵公司,开发打造以俄达门巴村为核心的木雅景区。村集体将全村的土地、草地、滩涂和房屋经营权等以出租方式流转企业,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发展、集体收益“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局面。

    据了解,公司投资1.8亿元,进行整村包装开发,依山就势先期打造木雅花宫、花海寻踪等7个标志性景点,完善相应旅游配套设施,将过去的牧场变成了今天的景点。

    同时,盘活资源。通过群众资产入股方式,将全村49套牧民定居房,以每户5万元的价格租赁给公司整体开发包装,整体打造生态度假农庄,既解决了牧民定居房还贷问题,又促进了房屋的流转和资产升值,实现了“不动产”变股份、变资本、变效益。

    村企联合“牧民变股民”

    增加个人收入“有搞头”

    该村采取以资产入股、“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变群众利益分配方式,让群众与企业构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6100元。

    据了解,该村建立村企之间“景区共建、发展共赢、利益共享”社会管理新机制,公司与村集体议定,实行景区82收益分红和保底收益分红,2016年村级集体收入85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19万元,打破了多年来村集体零收入的困局,实现了“空壳村”向“实体村”的转变。

    同时,在景区建设期间,村集体与公司合办了砂石厂,2016年村集体分红5万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规范经营折多山顶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旅途补给服务,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该村还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成立旅游民居接待协会,吸引牧民入股参与,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服务,2016年村级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从“零”到“万”的巨变。

   牧旅结合“资源变资产”

   发展优势产业“有奔头”

   该市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开辟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实际资本。依托企业带动发展特色畜牧业。筹资130万元为俄达门巴村37户贫困户购买370头牦牛,引进高原之宝、蓝逸集团等龙头企业定向收购牦牛奶,拟采取“奶站+奶吧”的经营模式,形成牦牛奶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预计每户每年增收11340元,促进牧民由“放牛娃”向“经营者”的转变。

   家住国道318旁的牧民旺甲是异地搬迁户,他家的新房在去年就已经修好完工,新房有一间小卖部,院子里还专门接了水管,建了公路沿线加水点。

   旺甲告诉笔者,今年呷巴乡俄达门巴村驻村工作组多次带着帮扶手册来和他商量公路沿线加水点改造后的经营计划。根据计划,加水点改造后,成为集餐饮、饰品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政策帮扶得好。”旺甲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谈起以后的日子,他说要好好经营加水点的小卖铺,让一家三口今年就实现脱贫,“我们一家人心里可盼望着呢。”

   据了解,该市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路沿经济,结合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和“五片四线”整治,对国道318沿线14个加水点进行规范打造,形成了集餐饮休息、停车加水、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吸纳建档贫困户共同参与、共同经营、共享利益。

   统筹发展“牧民变市民”

   解决后顾之忧“有甜头”

  “我没上过学,普通话说不流利,也很难得出趟家门。不知道怎么做好服务员。”单真告诉笔者,虽然自己持股分红,还能到企业打工,但也面临着这些困难。

   据了解,对于长期居住在高山深处、没有上过学,像单真情况一样的人在俄达门巴村并非少数。为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的问题,省委统战部积极发挥部门联系单位和企业广泛的特长。

   201510月,省委统战部协调四川省中华职教社分别在泸定县和成都市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普通话和旅游服务专业技能培训。

  “我20岁了,还是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学习。”单真说,那次培训后,自己又多次参加公司和市旅游局组织的岗前培训、民居接待培训。

   据了解,该市整合多方力量,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在景区运营期间,优先安排贫困户在景区各个服务性岗位工作,实现稳定就业38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2.8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将达138人,让贫困户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发展,培养致富能手,组织牧民成立运输队,购置20台车辆投入交通运输,实现年收益200万元。强化社会保障。景区每年出资40余万元,免费为全村牧民购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效解决了牧民的后顾之忧。



  • 上一篇:亚丁丽江携手共推旅游大发展
  • 下一篇:手持“一卡通” 享受“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