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百岁老红军的峥嵘岁月

甘孜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孙子们为老人祝寿。

   

在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留影。

    ■本网记者 陈杨

    81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1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作为那次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今年已经99岁老人王瑞生抚今追昔,激情难忘。在老人的动情讲述中,那段珍贵历史向我们走来,我们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35日,在泸定县烹坝乡十里香酒店,按照当地传统,王瑞生的儿孙们提前为他隆重过百岁大寿。虽然已近百岁高龄,但王瑞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自如,面色红润的他身着简朴,胸前始终戴着2016年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接受亲友们的祝福。“祝您健康长寿,开开心心”。亲人们不绝于耳的祝福,老人心满意足,笑容满面。“好,好,我的家人团圆和睦,家庭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家人济济一堂,亲情流淌,老人幸福开怀。

    王瑞生老人幼时家道中落,父母早亡,哥哥参加了民团,命运坎坷的王瑞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靠四处帮工养活自己。因此,他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不争气的哥哥他也没有什么感情。以至后来当他听说哥哥随民团阻击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击毙时,他没有太多的伤心,认为那是哥哥应有的下场。“与人民为敌,能够有什么好下场?他是咎由自取。”

    饱一顿,饿一顿,受尽有钱人的白眼,王瑞生过了16年饥寒交迫的生活。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后一路北上,当他听说红军是帮助穷人打天下,能够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队伍时,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在红军的主力快要撤离金汤的时候,他找到了35师的黄团长,要求参加红军。当黄团长知道他是金汤的藏族群众,且自愿参加红军时,非常高兴,随即欣然应允。从此,王瑞生便伴随红军开始了艰苦征战的军旅生涯。

    在王瑞生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在荥经花滩剿匪的情景,那是他参加过的最难忘的一场战斗。在那次战斗中,王瑞生终于穿上了红军服、戴上了红军帽、抗上了红军枪。在战斗中,王瑞生还有了明确的职责——传令兵。当好传令兵不仅需要机智和勇气,还需要躲避空中飞机轰炸的技巧。宝兴失守后,他随部队翻越夹金山,在懋功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直到现在,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他说:“会师时战友们唱会师歌响彻山谷,久久不能忘怀。”

    翻山越岭,连日征战,当时的王瑞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在部队里大伙都亲热地叫他“小老王”。在翻越夹金山的时候,他患上了重度感冒,加上高原反应,他的身体吃不消了。当部队辗转到达炉霍县的时候,病痛缠身的王瑞生已经不能跟随部队前进了。于是,团里发给了一些银元让他回家。

    此时,回到家乡是他最大的愿望,可是沿途却听见消息说:国民党在家乡开始了反攻倒算,凡是给红军做过事的人一律不放过。家乡暂时回不了了,王瑞生只能沿途靠野菜充饥。后来,在道孚县沙冲乡一名姓赵的老人收留了他。在沙冲,王瑞生一直呆到家乡平静后才回到家。回到家乡后,他一直靠背夫的生活。

    解放后,王瑞生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但老人的心里始终抹不去的都是当红军时的那段峥嵘岁月,尽管那些日子很艰苦,但红军的那份感情却深深地溶入到老人的血液中。“参加红军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我从来没有想过以‘红军’自居,这么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当年红军的鲜血没有白流,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王瑞生专门带领28名儿孙们前往泸定桥纪念碑前合影,向他们讲述红军长征这段历史。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要不忘党恩,回报社会。”老人特殊的红军情结感染着儿孙们,老人传承着红军精神,不忘初心,永远向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向困难低头,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所需要倡导的精神,只要我们发扬红军精神,就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老人的孙子告诉记者,在老人的激励下,现在家人昂扬向上,幸福美满。

    (图片由王青松提供)


  • 上一篇:“踏实”是我成长中的准则
  • 下一篇:白玉县文群芳家庭家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