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康巴年俗知多少

甘孜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丹巴美女盛装迎佳节。    

    ■本网记者 马建华 /

    除夕的钟声即将敲响,在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土地上,藏族人民生生不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藏民族文化,而作为历史悠久的年俗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构建了多元、多彩的民俗文化,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来临际,记者带您走进我州各地十里不同风俗的年俗文化。

    康巴年俗之新龙十三节

    13节是新龙县所独特的节日,新龙人过13节在民间有三种广为流传的传说,一种说法是雪域雄狮。岭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到达新龙的日子恰逢藏历腊月13,所以当地人便把这一天作为自己最隆重的节日来过,另外一种说法是当地高僧智慧禅师喜绕降泽元朝初年进京拜见忽必烈时被封为瞻堆本冲,意思是新龙挽铁疙瘩的官,喜绕降泽受印回新龙的日子也是藏历1213,新龙人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过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新龙的民族英雄布鲁曼不堪忍受土司头人的剥削,率领农奴武装反对农奴主,经占卜打卦,率兵出征日定为藏历腊月十三,军队途径之地群众都要以节庆的形式迎接。布鲁曼揭竿而起的日子――腊月十三就被确定为新龙的过年。

    13节到来的时候,新龙人把最好的酥油、奶酪、牛肉等等全都拿出来丰丰盛盛地摆满一桌。琳琅满目的食品虽然要等到十三那天家人团聚时才能共同食用,但丰盛可口的食物已经让人看得垂涎欲滴了。

    夜幕降临,静谧的村庄开始热闹起来,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点燃了麦秆做成的火把,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口念咒语驱除妖魔鬼怪。村民们从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始,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幼都手持火把向空旷的田野聚集,呼喊着妖魔鬼怪的名字,然后共同把火把扔到一起形成熊熊大火,人们把鞋里垫了一年的草垫扔进火堆里烧掉,然后在火堆上跳来跳去,预示霉运到头,好运即将开始。看起来是一项村民集体参加驱除鬼怪的活动,但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娱乐成分,不过村民的愿望却是美好的,希望妖魔鬼怪永远远离村庄。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年背到的净水藏语叫曲章,也就是万物复苏取新年的第一道水,无论祭神、熏烟,还是洒在人和牲畜的身上,都是十分吉祥安康的。在新年的第一天,女主人都会争先恐后把家里的水柜全部背满。

    男主人就会打开大门迎请各路山神,希望把山神请进家门以后,家庭和睦,丰衣足食。新龙人对英雄格萨尔顶礼膜拜,因此在请山神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把格萨尔大王和他的30员大将一起引进家门,在他们看来,有了格萨尔极其大将的护佑,家里就会强大无比,无人敢欺侮。

    在忙碌中,村民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顿早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新龙人的第一顿早餐非常丰盛,相当于团年饭,色措是新龙人过年时独特的食品。

    正午时分,村里的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木刀、木剑,肩扛松星到神山去祭山神,将木刀、木剑和松星插在神塔上,他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全副武装山神了,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来侵扰村庄了。小伙子们在神塔旁边点燃柏枝,撒上青稞酒、糌粑、酥油、茶叶、大米等,然后围着白塔转经,呼唤着各种动物的名字,喇嘛在一旁齐声祈福。

    在新龙人的心中,跳锅庄是一种隆重的聚会,男子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昂贵的手饰,身着用水獭或虎或豹皮镶边的氆氇装,头戴狐皮帽、金丝毡帽,妇女头戴银花饰,耳垂松耳石或珊瑚嵌的金银耳环,腰系一条以银元或银花镶嵌而成的银带,下悬錾花银包、银链等在开阔的田野,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尽情挥洒一腔豪情,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

    康巴年俗之色达游牧民族过新年

    藏历新年即将到来,瓦须色达无垠的牧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

    藏历除夕清晨,勤劳的瓦须色达的妇女冒着凛冽的寒风到草原深处背回最圣洁的水,在取水前,她们总要把第一瓢水敬献给上苍,祈求家人平安,黑色的牛毛帐篷升起袅袅炊烟,寂静而寒冷的草原便有了无限的生机。洁净的水背回帐篷以后,家中的长者首先以洁净的水敬献上天和神灵,然后点燃酥油灯供奉神灵,请来活佛念经为家人祈祷平安、幸福。外观朴实无华的黑帐篷里面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原始古朴的藏族用具显示着主人的富有,一只装酥油的木桶就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从祖上传承下来的马鞍价值多达10多万元,糌粑、酥油、牛肉、藏式巧克力、酸奶、牛肉血肠等所有过节用的食物都是牧民自产自销,传统的制作工艺,牧民却能够把过节的食物做成一件件爽心悦目的艺术品,为简陋的帐篷增添了些许亮色。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黑帐篷时,帐篷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立刻充满了吉祥和喜庆的色彩,活佛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奶子茶,其乐融融,家人团聚的欢乐便写在了牧民幸福的脸上。

    牧民在藏历除夕是忙碌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帐篷虽然简陋,里面的东西却显示着主人的富裕。家中的男主人小心翼翼地把悬挂在帐篷里面的唐卡画的面纱轻轻揭开,华丽的唐卡画使得简陋的帐篷立刻蓬荜生辉,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唐卡画是牧民的艺术珍品,主要是从祖上继承或是到处去收购,过藏历新年展示唐卡画不仅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也是牧民富有的标志。

    从凌晨忙到艳阳高照,牧民从心底里感到的是家人欢聚的喜悦,男人拿出早已经备好的牦牛肉排骨砍成小块以备新年期间煮砣砣牛肉,以牛肉、牛血为主要原料灌装血肠。丰盛的食物让整个帐篷充满了欢笑,让空旷的草原也充满了欢乐!

    忙完了过节所有食物的准备,母亲精心为女儿梳妆打扮,把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梳理成若干个小辫子,穿上虎皮豹皮相间的藏装,配上松耳石项链、珊瑚珠等价值数十万元的配饰,藏族少女立刻显得妩媚多情,盛装打扮的牧民尽显康巴男子汉的英武豪气,荒凉的草原便多了一道诱人的风景。

    对于神山的顶礼膜拜是千百年来牧民传承下来的习俗,瓦须色达部落的牧民通常在酒足饭饱之后,家里的男人就要牵上骏马背着猎枪带上祭祀用品去祭祀神山,潇洒英武的康巴汉子在丽日蓝天下,与不期而遇的祭祀神山的汉子一道唱着高亢嘹亮的牧歌,把一路欢笑洒在了空旷的草原上。丹青神山又叫药王神山,据说经常转药王神山可以医治久治不愈的胃病,在色达具有很高的威望, 藏历新年转药王神山,不仅可以祈求福祉,而且还可以祈求一家人平安健康,来年家畜兴旺。

    藏历初二开始,牧民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骑着高头大马满面春风地携带家眷探亲访友, 牧民对于客人是尊敬有加的,主人热情地向客人端茶送水,互致新年的问候。一阵抑扬顿挫的唱词让帐篷内的主人和客人闻声走出帐篷驻足观看,折嘎艺人是瓦须色达草原独特的艺人,他们以说唱乞讨为生,在节日期间不请自来,唱一些祝福主人平安吉祥的祝词,博得主人的好感而得到一些恩赐。

    弹唱是牧民常用的一种娱乐方式,不需要固定的场所,无需华丽的歌词做秀,一把六弦琴或者一把吉他,男女对唱,或唱眼前美丽的风景,或唱对心中恋人的思念。

    随父母居无定所的四处迁徙的牧童盼望藏历新年的愿望也不仅仅是新年有许许多多可口的美味佳肴,而且他们也有他们的娱乐方式,身着艳丽藏族童装的小朋友在新年期间总往不了在小伙伴和大人面前显示一番男子汉的勇武,无论成败,草原上都会响起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声。

    康巴年俗之巴塘美食

    巴塘人过春节很讲究,除保持了汉民族春节特有的习俗外,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在藏区独树一帜。别具风味。由于巴塘是一个以盛产小麦为主的农业县,所以面食为巴塘主食。勤劳的巴塘人用面食创造出美味可口,品种繁多的地方小吃。

    随着农历新年的来临,扫尘、贴春联、杀年猪、罐血肠、树经幡、献“切玛” 、晒牛肉干、做长面、炸“花茹” 酿青稞酒等等,人们脸上绽放出春天的笑颜,喜逐颜开迎候新春佳节的到来。炸“花茹” 吃长面(当地人称之为“金丝面”)是巴塘人春节时家筵中必不可缺的美食佳肴。

    巴塘金丝面主要用面粉、鸡蛋、猪油、豆粉、灶灰土制的碱水等手工赶制而成。每做一刀金丝面需半个小时左右,做好的面一般要放一晚上,这样食用起来味道更美,口感更好。巴塘人吃金丝面的时间也比较讲究,一是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早晨必吃金丝面,寓其新年吉祥,意其幸福生活像金丝面一样美好流长;二是巴塘县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央勒节”时家家户户必吃金丝面,庆祝丰收;三是筵请客人或者亲朋好友聚会时必吃金丝面,像征团结和睦;四是为老人祝寿时必吃金丝面,寓其健康长寿,意其晚年幸福,生活美满、合家欢乐。

    巴塘金丝面源远流长,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丝面的习惯。今天,金丝面不仅已成为巴塘人幸福生活的像征,而且也是巴塘人迎宾送客的一道美食。

    巴塘人在春节前十多天家家户户便开始炸制“花茹”。炸制“花茹”的这天,巴塘人家家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小孩们脸上绽放出春天的笑容,人们收获着新的希望,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炸制“花茹”的主要原料有:面粉、猪油、糖、鸡蛋、食品红等。“花茹”有两种做法,一种为主食的“七瓣花茹”,另一种为“蝴蝶花茹”,其中“七瓣花茹”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似一朵鲜花,而“蝴蝶花茹”因其形态像蝴蝶,故而得名。

    春节期间,巴塘人家都要将制作好的“花茹”作为上等贡品,摆放于神龛前,供奉神灵、祖先。小孩们更是对“花茹”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无论上街游玩、还是去观看文艺演出,兜里都要揣上几个“花茹”,既可当糕点食用,还可解饿,一举两得。

    


  • 上一篇:放生牛
  • 下一篇:十三角碉游记(下)